亲宝小说>古代言情>御史惊华>第40章 第四十章

  隆康帝用沈若还有一个考量,沈若是佞臣,从不把那些老臣放在眼里,她就像一把初露锋芒的弯刀,总能出其不备,定会把毒杀太子的幕后真凶送到他跟前。

  第二日,隆康帝便召见了沈若,沈鸿运昨晚就给沈若递了消息,是以沈若有心里准备。

  所以见到隆康帝时,情绪掩饰得极好。

  “你还有何要求?”隆康帝刚从西苑过来,身上飘着浓重的丹药味,一身月白道袍都未来得及换,精神却很好,太子的死有了转机倒让他振作起来。

  沈若早有计较,于是也没跟隆康帝客气,“皇上,臣想要巡按御史一职。”

  隆康帝掀开眼皮,看着眼前刚二十出头的女子。

  三年前初见,他就预感此女必定不同凡响,这三年沈若果然没让她失望。

  这次去山西,沈若又主动请封。

  巡按御史只有七品,但权力极大,可以干涉地方军务、盐政、考核、用人等各个方面,每个巡按御史到得地方,那都被当祖宗一样供着。

  别看他不出门,下面官什么德行,他心里门清。

  能查出谋害太子之人,顺便清理贪官也不错。

  “准。”隆康帝沉默片刻便答应了,只要能查出太子死因,一切都随她。

  *

  陈忠沐浴后舒舒服服地靠在圈椅上,怀恩伺候他脱了靴子,“公公,沈若进宫了。”

  陈忠闭目,眼皮子都没掀一下,一切尽在他掌握之中,没什么可担心的。

  怀恩一只手拖着陈忠脚踝,一只手按住正中的解溪穴,又道,“沈大人此去必会受封,公公以为会是什么职务?”

  陈忠突然睁开眼睛,腿上用力,怀恩赶紧停了手上的动作。

  他倒是疏忽了这事,略一寻思后,又放下心来,“沈若资历尚浅,皇帝绝不可能封她为巡按御史。”

  只要不是巡按御史,他就有办法让她有去无回,即便是巡按御史,他也能将她斩杀在千里之外。

  不过还是吩咐道,“一会儿,你再去打探。”

  *

  “还缺什么?”隆康帝今日心情不错。

  “皇上,臣需要银子!”

  隆康帝登时被她逗笑了,“朕还以为是什么,银子好办,管够。朕让沿途各地方官好好款待沈大人。”

  “多谢皇上。”沈若拱手谢恩。

  “沈爱卿。”

  隆康帝语气突然沉重起来,“朕知晓毒杀太子之人必定位高权重,朕希望找到真凶,所以朕信你。”

  “臣定不负圣明!”

  隆康帝多疑是出了名的,此时这么说只能表示他确实无人可信,才会选沈若这个佞臣孤女。

  从乾清宫出来,沈若就被太后跟前的李嬷嬷叫住了。

  “李嬷嬷好。”沈若先打了招呼,太后身边这位李嬷嬷慈眉善目,是个心思伶俐的人,沈若很是喜欢。

  李嬷嬷脸上的笑意更浓,只说句“太后有请”便在前面领路,沈若跟在后面。

  两人心照不宣,乾清宫外不是说话的地方。

  两人刚走,这边隆康帝已经知道沈若去了太后处。

  隆康帝闭目养神,听着新任秉笔太监李贵回禀,“万岁,太后宫最近外出频繁,您看要不要盯着点?”

  “前几日跟梢的人回来怎么说?”

  李贵面色一赧,老脸有点挂不住,“皇上,小的们办事不利,出了京畿就跟丢了。”

  “一群废物。”

  隆康帝突然心烦气躁,也不知是不是天气变暖,他扯了扯道袍领口,李贵挥手让人撤去炭火,他这才舒坦。

  “既然如此不如将计就计,看看太后到底要做什么。朕登基二十年了,太后想复位不可能,如今她能用之人除了陆家,也就剩二十年前尚未铲除的余孽,李青阳和仇万里。”

  李贵没敢接话,这两人是隆康帝的逆鳞。

  二十年前,太后被迫退帘还政,其余残党都被剿灭干净,只余这两人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李青阳与仇万里一文一武,一个是掌权十年的首辅,一个是征战沙场四十年的猛将,随便一个出仕都能颠覆整个大周。

  “让锦衣卫盯着点。”

  “是!”

  *

  得到仁寿宫,沈若行礼后,太后赐座。

  沈若依旧青色官袍,不施粉黛,却能吸住旁人视线,怪不得能把湛儿迷得团团转。

  沈若就坐在那,落落大方地让她看,太后拉过她柔白的小手,“这双手是怎么写出倒挂金钩的字的?”

  沈若眉心一挑,面上极力保持镇静,从太后手里抽出自己的手,扑通跪地,“臣有罪,少时曾临摹过前首辅李青阳的字迹,望太后恕罪!”

  沈若低着头,心思电转,莫不是太后发现了什么?不会的,她一向行事谨慎,从童试开始,她的字迹都有做过修饰,知道朝堂那些老臣熟悉李青阳,她甚至连文风都改了。

  沈若初见李青阳的字就爱不释手,后来机缘巧合下,拜李青阳为师,李青阳曾跟她讲过厉害关系,她当做耳旁风,直到一个贡士也学的李青阳的字在殿试上被除名,他历数李青阳十大治国方略,被严信保举做了官。

  朝堂容不下和李青阳有关的任何东西。

  而因此李青阳的字得到天下读书人的追捧,李青阳真迹甚至被炒到上万两,就连临摹的仿品也能卖上千两,沈若那几年银子靠这个没少赚钱。

  天下读书人有几十万,朝廷屡禁不止,后来也就睁一只闭一只,只要不出现在会试和殿试的考卷上,没人会管。

  太后拿出一沓纸,递给沈若,“你自己看。”

  沈若双手接过,只一眼便认出这是早年她在书院时所写的策论,太后去查了她。

  沈若等着太后降罪,却听见太后轻笑一声。

  “青阳写字有个习惯,除哀家外,天下没第二个知道。她写完一句话,最后一个顿笔比平时明显。你看这里,还有这里……”

  太后一一指出了几处,“哀家也见过旁人临摹青阳的字迹,最多是形似,而你却深得她的精髓,这没有长年累月的观察和模仿是学不来的。”

  太后说完起身,在沈若身后踱了几步,语气突然凝重,“告诉哀家,她在何处?”她语气坚定,不容半分质疑。

  沈若咬唇未答。

  她拜李青阳为师九载,知她平生所望,知太后对她的知遇之恩,也知她心中之苦。

  但她不能让恩师走上绝路。

  打定主意,沈若决然道,“太后恕罪,臣无可奉告!”

  哈哈哈!

  太后大笑几声,神色陡变,“好你个沈若,哀家以礼相待,你竟如此不知好歹?你就不怕哀家将你撵出朝堂?”

  立在殿外把风的李嬷嬷,暗暗替沈若捏了一把汗,指甲都要刺破掌心。沈若这孩子怎这么倔?她面前之人可是当朝太后,曾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太后想要得到的,就没有得不到的。

  沈若何曾不知其中利害关系,但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她虽不是大丈夫,也有自己的原则。

  沈若跪在殿中,背脊挺直,面上却无半分惧色,又重复了一遍,“臣无可奉告!”

  “好一个无可奉告!”太后甩了袖子,重新坐在软塌,面色却缓和下来,“哀家只是试你一试,青阳有个好学生!”

  沈若惊愕地抬头,与太后灼灼目光相对,只听她道,“你的手稿哀家都能寻到,李青阳一个大活人她能藏到哪去?哀家知她身体不好,已安排人护送她进京了!”

  恩师进京了!

  沈若愣了一下,李青阳常年呕心沥血,已到了油尽灯枯之时,为了太后,为了大周,她还是愿赴这必死之地。

  太后像是读懂了她脸上的慌乱,喟然长叹,“没人比哀家更了解她,她舍不得这个朝堂,如今已到了弥留之际,只想见到哀家,把她毕生韬略献给大周!皇帝多疑又刚愎自用,才让她这样的天纵之才流落朝堂之外,后半生郁郁不得志。

  哀家把她请来,何处不担心皇帝心怀叵测,但,哀家就算是抵上性命,也要让满朝文武,让大周子民知道,她李青阳即便二十年不在朝堂,也心系社稷,心系国家,从不曾对大周有一丝一毫的私心。

  李青阳已是油尽灯枯,药石罔效,哀家要以大周臣子的最高礼仪送她最后一程。”

  沈若纤长低垂的睫毛渐渐润湿,恩师重回京师,也算了了她最后的心愿。

  “多谢太后!”沈若叩拜,长久不起。

  恩师能得太后这样的明主赏识,何其幸运!

  老天真是不公,给了太后治国之能,却没给她男子的身体,她又是幸运的,能垂帘听政十年!

  “起来吧,你此去山西务必小心,皇帝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朝堂上更是风云诡谲,各方势力蠢蠢欲动,你此行千万小心。”

  太后言语之间都是关心之色,沈若更加感佩,“多谢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