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古代言情>御史惊华>第45章 第四十五章

  “太后,草民拜见……咳咳……”李青阳躺在塌上,挣扎着欲起身行礼。

  太后坐到塌边,泪水瞬间就湿了眼眶。

  她是极刚毅之人。

  十四岁被迫入宫她没落泪,三十岁皇帝驾崩她没落泪,辅佐幼帝执政十年,内忧外患,群狼环伺,她没落泪,四十岁被群臣逼迫退帘还政,她没落泪。

  今日,二十年后再见李青阳,泪水再也止不住。

  “是哀家误了你,若不认识哀家,不入朝为官,不进行改革,就不会得罪那些朝臣,他们就不会孤立你二十载。你若如普通女子嫁人生子,如今合该子孙绕膝,尽享天伦。不该至今仍是孑然一身,精力耗尽而枯。”

  李青阳用尽全身力气回握她,“太后,太后。”

  连叫两声太后仿佛已用尽了她所有力气,缓了几个呼吸才道,“草民从未后悔遇见太后,草民感激太后的知遇之恩。草民起于微末,太后赏识,草民得以入朝为官。草民如何不知太后难处,如何不知大周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草民从不后悔为大周鞠躬尽瘁那十年。草民自小便与其他女子不同,不爱女红爱读书,生活在最底层,让草民更加知道官吏腐败,官宦结党鱼肉百姓。草民少时就立下宏愿,有朝一日遇到明主,草民必入朝肃清朝纲。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草民何其荣幸,能遇太后,得太后赏识,官拜内阁首辅,大权独揽,锐意改革。得罪那些朝臣,草民从不后悔。

  草民之执念,就是报答太后的知遇之恩,还太后一个太平盛世,海晏河清的大周。然草民能力有限,弊病不曾彻底割除,还连累了太后。

  太后有治国之才又有治国之德,是那些男官们,他们惧怕太后,惧怕太后动摇了他们男子的统治地位。太后是一代明主,是臣对不起太后……咳咳咳……”

  李青阳又剧烈地咳嗽起来。

  “青阳,莫要说了,你做得很好,没有对不起哀家,哀家以有你这样的臣子,何其荣幸?放眼大周百年,也只有一个李青阳而已!”

  太后紧紧攥住李青阳枯如树枝的手,仔细的摩挲,食指和中指侧面布满了薄茧,这是常年用笔书写留下的。

  再看她满头白发,面容枯槁,她才五十六岁,曾经那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女首辅不在了,那个她熟悉的李青阳不在了。

  世人皆知晓她宠信李青阳,李青阳是她手里那把最快的刀。可谁又知道,她亦仰慕李青阳的才华。

  “太后,臣有话说。”沈若双手呈上一个紫檀木匣。

  李嬷嬷接过递给太后。

  “老师这二十年隐居山林,不是为了避世,而是修书。这些是她励精图治,殚精极虑所写治国方略八十策,今献给太后。”

  太后摩挲着紫檀木上的纹路,心潮起伏。

  贤德八年,李青阳新政刚刚推行,困难重重,举步维艰,那些大臣表面配合,暗地里躲懒,李青阳一切亲力亲为,又赶上连降暴雨,她终于累倒了。

  太后去她府上看她,她那时才三十岁,却已华发早生。病榻中她说,这几日她想得通透,若有一日不能在朝为官,她会为太后修书,编撰治国方略献给太后。

  这点小事早蒙尘在岁月的流光里,若不是今日,太后也忘了。

  她说过的话,从来都会兑现。

  李青阳就是这样的人,一诺千金,言出必行。

  “太后,这些是草民的心血,草民知道万岁恨不得草民死,这些东西他不会要,就请太后献给万岁,草民完成心愿,已不惧死。”

  “好。青阳,你还有何心愿没了?”

  她亏欠李青阳太多,为了大周为了她,李青阳至今未嫁。

  李青阳浑浊的目光看向沈若,她干瘪的面容终于扯了一丝笑,“太后,惊华是草民唯一的学生,草民不在后,请护她周全。”

  “老师。”沈若泣不成声,她离开吴江时,老师尚且行动自如,短短三年,老师竟然耗尽心血,如今药石罔效。

  “哀家答应你,青阳,你也要答应哀家一件事。”

  “何事?”

  “好好活着,别再想朝政,别再想治国,好好的为自己活上哪怕一天。”

  李青阳笑了,“草民遵旨。有太后这句话,草民终于能好好歇一歇了。”

  *

  文华殿。

  文武百官齐聚,就连“病了”数日的严信也被请到大殿,朝臣各个神色惊慌。

  “李青阳就在太后殿中,为何不找太后要人?”

  “太后是万岁嫡母,你想让万岁冒犯嫡母,被扣上不孝的罪名?”

  “依老臣之见,不如把李青阳请到文华殿,皇帝圣旨,她敢不从?”

  “皇帝找她这么多年,她都装聋作哑,她怎会来?”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你们说该如何是好?”

  隆康帝端坐在龙椅上,被这些人吵得头疼,他摆了摆手,下面终于安静下来。

  “听闻李青阳有一位学生,各位可知他是谁?”皇帝的话如投入湖面上的一粒石子,瞬间又引出一番惊涛骇浪。

  “李青阳有学生在朝堂?怎么会,我们千防万防,竟有人漏网?”

  “万岁,此人万万不能留,请万岁罢免此人。”

  “此人掩藏极好,足见心机深沉,深得李青阳真传,皇上,此人万万留不得啊!”

  隆康帝站起身,视线在从这些人身上一一扫过。

  当年也是这群人让他驱逐李青阳,甚至暗杀。

  如今他们又在驱逐李青阳的学生。

  他登基时,这些人确实有功,他提拔他们,却养虎为患,他利用党争,将他们分成几派,看着他们几派争得你死我活,隆康帝突然觉得没意思,大家都在搞党争,谁来治理国家?

  他登基二十年,前十年清理李青阳变法,拨乱反正,一切回到从前。贪官继续贪污,懒政的继续懒政。但都在他的掌控下,他没觉得不好。

  又十年,他足见成为一个成熟的帝王,他懂得制衡和御下,群臣被他玩弄鼓掌之间。这些人按部就班,没人敢提出新政,也没人敢忤逆他,终于让他觉得高处不胜寒。

  夜深人静之时,他竟有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可倾诉之感。

  君臣之间本就是一场博弈,又哪里会有真感情。

  直到半个时辰前,太后把李青阳所写的治国八十方略交到他手里,告诉他,李青阳冒死进策。

  再看看他的臣子,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让他除去李青阳。

  严信是他的老师,他少时听政,也觉得李青阳是个人物,可严信说她是女子,不可信。从那之后他对李青阳有了偏见。再后来,李青阳一系列改革政策在大周铺开,言官弹劾,朝臣上奏,他一叶障目,也觉得李青阳是个另类。再往后,就是他登基,李青阳被罢免,他派东厂四处查访无果。

  可就是这个他追杀了20年的人,把毕生心血所著送给了他。

  他迷茫了。

  到底,何为忠,何为奸?

  皇帝脸色阴晴不定,仔细一看还有几分惨白,群臣内心惶恐。

  他们说错了吗?

  李青阳和她的学生不该被驱逐出朝堂?

  那样狼子野心之人,有她在一日,朝堂必无宁之日。

  严信咳嗽两声出列,“万岁,到底要如何处置李青阳师生二人?”

  数日不见,严信消瘦了,本就瘦弱的身躯看上去更加单薄,面上也苍老许多,不像之前得宠时精神矍铄。

  隆康帝看着这位帝师,沉吟片刻道,“依阁老之见,当如何处置?”

  “李青阳当诛,其学生充军。”严信说得决然,却忽略了隆康帝的表情。

  隆康帝走到他跟前,端详良久,久到严信都撑不住了,“万岁?”

  “老师,看看这些!”隆康帝把治国方略塞给他,重新回到龙椅上,他就看着严信,严信脸色变了几变,“这是……这是李青阳的字迹。”

  “不错,这是她呈给朕的治国方略,朕读过了,深得朕心!”隆康帝说完,啪地一拍御案,严信扑通跪地,群臣也跟着跪下。

  “在其位谋其政,诸位爱卿食君俸禄,却没替朕分忧,而李青阳布衣二十载,忧国忧民,为大周耗尽心血已经药石罔效,众位还想杀她吗?”

  “这……”

  李青阳年不到六十,曾经多么风华绝代、不可一世的人,如今竟衰败成这个样子了吗?

  隆康帝继续道,“至于李青阳的学生,朕告诉你们,她就是沈若。从今以后,谁要是跟沈大人过不去,就是跟朕过不去!退朝。”

  群臣:……

  沈若竟然是李青阳的学生,怪不得,怪不得,她年纪轻轻手腕了得,原来尽得李青阳真传。

  三日后,李青阳在仁寿殿殁,年五十六岁。

  皇帝坠朝一日,追封封李青阳上国柱。

  作者有话要说:

  嘤嘤,李青阳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