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穿越重生>事业当先,男主靠边[快穿]>第61章 061王妃

  邑井城分田分屋一事在第一场雪下来前完成。城内城外的穷苦百姓领到了过冬的粮食和衣被, 原本对元锦恨之入骨的县令,对新设立的部门充满了好奇,许多事自发的去做。

  律法和各项政策颁布后, 邑井城渐渐走上正轨。

  元锦留下来, 网罗了一些与县令一样出身穷苦的读书人, 带着他们一起处理后续的各种工作。

  第二年春耕之前,她用同样的手段又占了两城,开始布局修路提升交通速度一事。

  这期间,宋云策以登城为据点, 商队的生意辐射缙国和鞑靼,百姓产出的布匹、木头家具、农具,销售情况良好。

  被元锦用暴力手段收服的几城,百姓的日子日渐有盼头。

  ……

  随着各种方便快捷的农具出现,兴修水利,安装水车,北地的耕地面积陆续扩大。

  有了驱虫的农药和经过发酵配比的肥料,粮食增产,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过。北地商贸发展迅速, 逐渐超过富庶的江南一带, 成为绥国和鞑靼的粮食、布匹供应商。

  十年时间一晃而过。

  北地十一城的百姓不知县令知府是谁, 却知道城主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各城之间的官道畅通无阻, 可同时经过两辆马车, 原本走半月才能到的地方,如今最多两日便可到达。

  她手中的兵力超过了二十万人,各种武器齐备。

  以莲心为首的女子特别机动队,将店铺开遍大盛,任何一处的消息, 都能通过信鸽用最短的时间送到元锦手里。

  北地百姓有田有屋,生了孩子还能再分田地的消息,起初无论是进入北地经商还是定居的百姓,因为一个只要说了就会失去一切的传言,无人外传。

  便是去北地上任的官员,也无人将消息传回上京。

  被打压的富户、地主、世家大族在元锦的控制下,传出去的消息没出北地就被替换。

  后来则成了约定成俗的规矩,谁都不说。

  搬去北地定居的百姓,日渐增多。元锦只好再向外发展,将除了益城之外的六城,变得跟北地一样。

  势力扩展靠近中原,北地的秘密也逐渐暴露。

  安然发展了十年,在她管辖之下所有百姓都有同样的念头——谁都不能打破他们现在的平静生活。

  世界轨迹没有像剧情介绍的那样,在册立太子五年后,发生太子意图篡位被斩杀的事,但太子依然被废。原本应该封为端王的九皇子,如今还是九皇子,且未有遇到元锦。

  齐王晋王各自待在自己的封地筹谋,平安无事。

  元锦终究不放心,安排好北地的一切事宜,带着宋云策、沈让、蒋平和一队人马,悄然回了上京。

  当年还是小孩的宋云策如今掌管财政署,沈让则成了旅长,皆长成了意气风发的少年。

  男主萧铭楚娶了赵淑兰为侧妃,始终没将她扶成正妃,府中还有小妾数名。

  将军府换了原身二叔一家当家,祖母还活着,就是身体有些不大好。

  赵英武始终没发现,她不是原身。她根据现代社会管理模式写的那本《新国策》,被他翻来覆去的看,不管她做什么他都支持,也没有再婚的意思。

  元锦在城内转了一圈回到客栈,宋云策和沈让迎上来,面色凝重,“阿姐,上京的气氛不对。”

  “上京城外的防卫增多,怕是有大事发生,我们得回去做准备。”沈让也发现了上京的不寻常之处。

  蒋平看看他俩又看看元锦,没说话。

  上京的情况确实不对,城外的守卫营换防频繁,皇城外的守备比平常多了一倍。

  只是皇帝病重,不该如此紧张。

  此行除了他们四个,还有十个班的冷箭营将士随行,他们到上京附近就分散开,没和他们一道。眼下消息还没送过来,具体会发生什么,他们还不知道。

  照眼下的局势看,上京怕是要变天。

  “当了五年太子都不能参政还被废掉,换我是废太子,也要忍不住弑君了。”元锦一派淡定,“等冷箭营的人回来,我们回北地准备,大盛要乱了。”

  大家齐齐点头。

  入夜后,沈让和宋云策知会元锦一声,一道回保宁寺。

  “十年了,我发现上京也不过如此,远比不上北地自在。”沈让回头看向夜幕下的上京城,禁不住发出感慨,“我曾以为上京是金粉之地,留在这便是当个俗家弟子,也是件极好的事。”

  他不知自己来自何处,有记忆起就和师父在保宁寺念经礼佛。

  后来被人拐带到兴城被元锦所救,他眼里就只有北地的百姓,只有北地无拘无束的气息。

  无论去了哪一城,街道都是干净的,不会有难闻的气味,地上也不会到处都是粪便。

  走在大街上,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都不再刻意避嫌。

  “北地只有阿姐理想中的一半,不是全部。”宋云策语气沉静,“再过不久,整个大盛都会变得跟北地一样。”

  阿姐喜欢的是现代世界,在那里她才更自由。

  北地虽有现代社会雏形,内核却还差许多,凡事都还得小心翼翼。

  十七县一知府,不让任何消息泄露出来,阿姐不知费了多少功夫,他也没少为此操劳。好在一切都值得,整个北地如今都听阿姐号令,赵将军未有再婚,随便阿姐怎么折腾。

  除了朝廷下派的部分官员,其余人只听阿姐的吩咐。

  他们当中有因为被流放,而不得入仕的举人。有当初阿姐从山寨救出来的姑娘,有胸怀大志的小户千金,也有被打压欺负的庶子,有出身穷苦的书生。

  阿姐给了他们不同的选择和人生。

  “我是个出家人,如今却是阿姐手下的一名旅长,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沈让低低笑了声,加快步伐,“阿姐说的对,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救的可不止一人。”

  阿姐救了许许多多的贫苦百姓,给阿姐办事当差,他不后悔。

  “这就是你每天都要看兵书的理由?”宋云策打趣一句,笑着跟上去。

  阿姐或许就没想过救人……她向来是随心行事。

  ……

  元锦在上京逗留两日,如来时一般,无声无息离开。

  皇帝忽然病重,皇城警戒加强,上京的守备换防时间缩短,山雨欲来。

  从齐王、晋王封地传来的消息也证实,这两位蛰伏了十年,都在准备动手。

  太子被废后就一直没册立新的太子,皇帝此时病重,废太子在京中朝臣自然而然地会选他。

  废太子好歹也曾是太子。

  就看齐王和晋王,谁先出兵勤王。

  回到甘城的据点,元锦飞鸽传书,命各城守备准备粮草,做好应战准备。

  “江南来消息,齐王不日北上。”莲心拿着从江南送来的密信,焦急入内,“晋王那边也在准备进京。”

  元锦拿走密信看完,随手烧了,“各地百姓的工作做的如何?”

  “各地百姓的工作全部到位,会在几位王爷开打时,响应起义。”莲心坐下歇气,“我的人和冷箭旅的人,会盯着起义的队伍,不让地痞流氓趁机闹事。”

  “很好,都安排下去,只要他们一动我们也动。”元锦拿出大盛的舆图细看,神色也是前所未有的凝重。

  大盛的情况绥国和鞑靼都在关注,三王之乱起,这两国难保没点别的想法。

  她得防止出现腹背受敌的情况。

  “绥国边境不曾有异动,倒是鞑靼那边悄然往缙国边境安排了一万大军。”莲心见她看舆图,喝了口水润喉,再次汇报,“方师长来信,说拦住他们问题不大。”

  登城百姓衣食富足,家家户户都有屯粮的习惯,男女都能去守城。

  “通知下面的人,继续盯着绥国边境。”元锦听说方鱼来了信,顿时安心。

  她带出来的人忠诚度很高,他们的家人大多都接到北地生活,大盛乱成什么样都行,他们不会允许北地乱起来。

  这些年的群众工作没少做,渴望安定幸福的基因已经刻进四百多万百姓的骨子里。

  随着上京的消息越来越密集,皇帝带着妃子和大臣逃往行宫,废太子楚王登基的消息终于传来。

  一直按捺不动的齐王和晋王,相继打出勤王旗号,起兵前往上京。

  两地百姓乱成一锅粥,起义军趁势而起。

  元锦派出去的人马引导各路起义军,在中原和江南,放出消息,凡自愿上缴地契、房契、和金银珠宝不抵抗起义军的人家,起义军不伤人。

  北地大军集结甘城后,部分前去跟起义军汇合,清理想要趁乱发横财的地痞、恶霸、山匪。

  部分在从甘城直奔上京,元锦任主帅。

  “晋王府所在的南州府已拿下。”负责传信的通讯旅旅长,拿着急报进入营帐,“百姓夹道相迎,当地富户、地主按照之前收到的消息,自愿送上地契、房契、金银珠宝若干。”

  元锦点了下头,和各位师长一起看沙盘和舆图,“南州拿下,其余各县最多两三日就差不多能拿下。”

  “江南一地富商、地主较多,王侯家眷也多,会出现一定的抵抗力量。”其中一名师长指着舆图上圈出来的几座城池,眉头紧皱,“想要不伤人打完这一仗,有点难。”

  “若起义军只是乌合之众,会打得很辛苦,但我们的将士是正规军。伤亡有一些也无妨,若是一点都没有,那里始终还是会成为隐患。”元锦也拧着眉,“不能又想赢,又想不死人,目前的安排对百姓来说已经最好的。”

  起义军严守军纪沿途占领的城镇,不毁房屋农田,不伤无辜,而非烧杀掳掠样样都干。

  为了减少百姓的损失,她这些年想过无数的办法,最后才决定用目前这个。

  那些世家大族手里的土地不分出来,江南还是封建制度下的江南,不便管理。趁着三王之乱震慑一批,拿到大盛的控制权再惩治一批,管理起来会比较顺畅。

  “确实是这个道理。”说话的师长轻声感慨,“杀别国的将士我可从来没手软过,对着大盛的百姓,终究有愧。”

  “那些王孙贵族不动,北地早晚会变得和原来一样,我们这十年的努力岂不是白费了。”元锦偏头看他,“王孙贵族眼里没有寻常百姓,你们是谁他们更不会知道。”

  空气安静下去。

  元锦知道他们心里矛盾,抿了下唇,没继续说。

  作者有话要说:  这个世界快完结了,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