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穿越重生>大清第一卷王>第四十八章

  康熙是从巩华城祭奠太皇太后回京, 临时起意转道顺义。马行至到顺义附近,他的惊讶就越浓。

  以前从顺义出关,道路常有塌荒不说,下雨天泥泞难行, 天晴时坑坑洼洼, 极为难走。

  康熙已准备放弃这条路线, 从别处绕道过古北口。

  眼前所见之处, 是平坦宽敞的官道,路基两边用碎石稳固, 地动塌荒处也做了修葺平整。

  或种上果树, 或种上了玉米,菜蔬。甚至还有一处,他看到了一畦花圃,里面盛放着蔷薇。

  康熙鼻子没来由一阵酸涩,这畦蔷薇, 他似乎看到了真正的生机。

  庄稼地里, 逐渐金黄的小麦,风吹过, 麦浪滚滚。田里的秧苗碧绿如翠玉,有人在里面走动拔着杂草。

  稚童在田埂边蹲着, 小胖手小心翼翼伸出去,试图捉停在秧苗上的蜻蜓。

  庄稼地里的人见到他们来,只好奇打量了几眼, 恭敬避开见礼。等他们一过去,便继续去忙碌了。

  康熙看到三五个稚童, 晃动着小短腿, 呼啦啦如同小鸭子般摇摇晃晃奔向某处, 围住一个人叽叽喳喳说着什么。

  康熙顺眼看去,禁不住失笑。这群小儿,看来是去报信了。

  果然,康熙没几步,就看到齐佑奔了出来。他骑在马上仔细打量,见齐佑身着细布青衫,比在京城时黝黑了些。那双清亮的双眸依旧,一抬眼看来,就好似有光在闪动。

  齐佑一路上想了无数种可能,康熙是皇帝,守孝以天代年,已过了孝期。

  他突然来到顺义,肯定是搞突然袭击,想看看顺义究竟如何了。

  至于看顺义的原因,齐佑不知就里,但总归来说,不外乎还是为了朝堂江山。

  齐佑坦坦荡荡上前请安,叫了声汗阿玛,没有问康熙为何来了,而是关心说道:“汗阿玛一路辛苦,快请进屋歇一阵。”

  康熙心里一暖,下了马,说道:“我不累。趁着天色尚早,先去看看你的庄子,还有学堂建得如何了。”

  齐佑心想也许康熙还要赶回京城,既然是突袭视察,就要讲究一个快字。

  反正顺义随便由着康熙检查,齐佑当即就领着他到了地里。

  一路走过去,康熙听到水渠里汩汩流动的水流,里面偶尔有小鱼虾在蹦跶,暗自赞叹不已,笑说道:“你这水渠修得倒通畅。”

  齐佑也没居功,说道:“就沿着以前的路线修了下,有些地方原本塌了,被占了去用来种庄稼,后来修的时候,重新将占的地退了出来。今年插秧时好些天没下雨,水渠就派上了用场。”

  康熙欣慰点头,举目四眺,察觉出了不对劲。他细心一看,发现了稻田里埋着绳子,秧苗被分割成一块块。

  有些秧苗明显茂盛些,有些秧苗则长得要稀疏瘦弱不少。他看了一阵,实在猜不出缘由,抬手指了指,问道:“这地里的秧苗为何长势差别这般大?”

  齐佑顺眼看去,笑着说道:“汗阿玛,这是庄子里的林大牛师傅无意中琢磨出了种肥,我便让他将肥用在了这里。长势好的秧苗是用过了肥,差一些的则是没用。”

  康熙先是大喜,旋即愣了下,问道:“既然用了肥秧苗会长得好,为何不将全部的田都用上?”

  齐佑解释道:“因为肥不易得,肥里面要用到糠,紫穗槐,骡马粪,人的尿等混在一起沤,其中糠太贵了。不过,倒也不是不能用,但必须计算本钱。比如用了这种肥,到时候多收到的粮食,能不能抵过糠的价钱。”

  康熙一想也是,那点因为找到了好肥的喜悦,散了个七七八八,遗憾地说道:“若是能找到别的东西替代,那就好了。”

  “汗阿玛放心,您跟我来。”齐佑宽慰了康熙一句,领着他穿过田埂,来到如猪腰般的一小溜地边。

  康熙见地里种着大片绿叶之物,仔细端详半晌,问道:“这可是烟叶?”

  齐佑点头,“汗阿玛真是见多识广,这就是烟叶。种烟叶主要是为了拿来防治病虫害,这里的人家多少都会种上一些。这块地是林大牛开出来的自留地,他全部拿来种上了烟叶。汗阿玛,您瞧这烟叶有什么不同?”

  康熙再次抬眼看去,烟叶也与秧苗一样,长势各不相同。他看得越来越惊讶,兴奋地说道:“这地里可是用上了不同的肥?”

  齐佑说了声是,“这块烟叶地用上了不同的肥料,都是林大牛用其他常见,便宜的草木等所沤。等到时候收获时,计算出收成差异,选一种最便宜,且简单易得的沤肥方式,免费教给所有的百姓。”

  康熙听得龙颜大悦,连声说好:“这可是天大的好事,你一定得盯紧了。”

  齐佑答道:“汗阿玛放心。不过,我估计还没有那么快,还要继续改正。比如调整各种配比,需要用在不同的庄稼上,等到收成以后,再来测算数据,得保证不出错。”

  康熙听到数据,脸上笑容不由得越来越浓。他习惯了这个儿子的严谨务实,做事都要反复琢磨研究,什么都讲实际数据,绝对不好大喜功。

  “汗阿玛。”齐佑笑眯眯看着康熙,说道:“如果以后成功了,可不要忘了给林大牛师傅的功劳啊。”

  康熙瞪了齐佑一眼,佯怒道:“知道了,你就记得你那些包衣奴才。他们要功劳,你这个帮着他们的主子,想要什么功劳啊?”

  “为了林大牛师傅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我还是盼着其他人看到了,能被带动起来,去动脑子,钻研琢磨如何种好庄稼。不怕他们一门心思抢着立功,只怕他们不立功。”

  齐佑叹息了声,严肃着说道:“至于我,我不要什么功劳。汗阿玛,还是那句话,他们奉养了我,这都是我应当做的事情。汗阿玛,方子,一定要广布天下,绝对,绝对,绝对不允许任何贵人独揽在手,拿去为自己谋利。”

  康熙看着齐佑向来温和的眉眼,难得凌厉了几分,心里滋味实在是复杂莫名,半晌后说道:“我知道了,你少瞎操些心吧。瞧你都瘦了这么多,怎地,顺义没饭吃了?”

  齐佑神色一缓,举起手臂比了比,说道:“汗阿玛,我身子好着呢。”

  康熙听得发笑,看过了庄稼长势,估计今年又是个丰收年。他心情大好,说道:“走,去你的学堂那边瞧瞧。”

  齐佑应了,让得高去牵了马来,陪着康熙去了县城。

  一进到县城,康熙看着眼前可怜巴巴的小街道,心情就不那么美妙了。

  他勒马停在一旁,皱眉说道:“这县城实在太小太破,就丁点大的地方,百姓一出来,就挤得水榭不通了。”

  齐佑忙解释道:“这些都是来学堂寻差使的先生,县城里没几个百姓,那年地动后,活下来有门路的,都搬去了别处、只剩下些无处可去的留了下来。不过,原先的顺义县城里,也没住多少人。”

  康熙愣了下,马上明白了齐佑话里的意思。他是指顺义的百姓没有自己的地,更没有什么地主有钱人,县城能繁华到何处去。

  地主有钱人都在京城,包括他自己。

  康熙横了齐佑一眼,暗骂了句小兔崽子。他见人太多,见到他们前来,都赶紧回避,有那聪明的,不住往这边偷偷打量。

  康熙眉头微皱,没打算过去,只远远打量着县衙。

  新修的县衙,看上去质朴而厚重。林义诚得了消息,紧张兮兮奔了出来,离得几步远就要下跪。

  康熙不欲声张,手上马鞭朝林义诚抬了抬示意,上下打量着他,问道:“你就是林义诚?”

  林义诚见到康熙,腿都簌簌发抖,瞄了眼旁边马上的齐佑。见他给了个安慰的眼神,那股害怕顿时消散了大半,垂头答道:“回皇上,下官正是顺义县县令林义诚。”

  康熙从吏部看过林义诚的履历,普通寻常无过人之处。只齐佑来了这两年,他的四格考评就年年为卓异。(注)

  “这蠢人也有蠢福。”康熙暗嘲了句,同时骄傲不已。

  他的儿子,哪怕将蠢材,也能教导成国之栋梁。

  不过,蠢倒不怕,肯听话,肯学就不算无药可救。

  只怕那种自以为聪明,眼高手低之人。唉,不比不知道,一比之下,他其他的儿子们,未免大多都浮于表面了。

  康熙酸了林义诚几眼,说道:“好生干。你回去忙你自己的吧,不用跟来。”

  林义诚心里七上八下,也不明白康熙的意思,躬身告退。等到康熙他们一离开,忙飞奔进衙门,去找夏师爷商议了。

  齐佑带着康熙到了建学堂的地方,给他仔细介绍了这片地的来历,以及各种规划。

  康熙望着被草编矮墙围起来的工地里,里面的人有人抬着筐子走过,有人在喊着号子筑地基,有人则在旁边大声吆喝:“小心些,七爷说了,安全第一!”

  靠东边一圈是茅草泥墙屋子,供修房屋的人住。屋顶冒出袅袅炊烟,一股蒸馒头的香气飘散出来,忙碌而热闹。

  康熙看着井然有序的模样,神色中说不出的欣慰,闻到馒头的气味,肚子竟然饿了。

  自从身边的人接连去世,康熙深受打击,心情一直不大好。

  除了今日,他来到顺义,所见所到之处,他真正感受到了海晏河清,整个人说不出的轻松畅快。

  康熙笑了起来,说道:“走,回庄子去。今日我就不回京城了,在顺义歇上一晚。”

  齐佑沉吟了下,问道:“汗阿玛,您是歇在行宫,还是歇在庄子里?”

  康熙板起了脸,说道:“怎地,太子与老大来,都能住在你庄子里,你老子来,还不能住了不成?”

  齐佑暗暗直叫苦,面上不显,笑着说道:“汗阿玛不同于旁人,能住进庄子,我当然求之不得。”

  一直默默跟在身后的梁九功,忙去到得高,客气地说道:“得高,劳烦你领着我先回去收拾一下。”

  得高朝齐佑看来,得了他的点头,方跟着梁九功去了。

  齐佑其实很头疼,康熙哪怕再简便出行,他身边都跟着一大堆护卫,还有狼覃军。

  且不说规矩防卫有多麻烦,要招待这群人,还得现舂现磨米面,否则不够吃。

  康熙骑在马上,转头打量着齐佑,笑呵呵说道:“以前你们总说杀猪菜如何好吃,不如晚上宰头猪,让我也见识一下。”

  齐佑头皮顿时一麻,他穷得很,就那么点月例,大多都贴补了出去。

  这么多人来,要吃他好多粮食,他咬牙忍忍,也就不计较了。

  康熙居然还要宰他的猪!

  作者有话说:

  四格考评:清代以“四格”作为京官定等标准,一曰守,即操守,分清、谨、平三类;二曰才,即能力,分长、平两类;三曰政,即工作作风,分勤、平两类;四曰年,即年龄和身体条件,分青、壮、健三类。

  凡操守清、才具长、作风勤和年纪轻或身体宜称壮健的,就列为一等,叫“称职”;四格缺一项一类的,列为二等,叫“勤职”,缺两项二类的,列为三等,叫“供职”。四格中大多缺乏或一项不备的,就是等外了,要议处乃至参劾。

  地方官的考第只有卓异和供职两个等次,也是以四格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