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格格远嫁, 无论关系是不是亲近,这些皇子们不能不当回事。天还不亮,六格格在宫外对着宫城的地方磕头告别, 随后太子带着众位兄弟来了。

  六格格夫妻拜别了太子, 大阿哥带着除太子外的其他弟弟送他们到城门外。

  这个时候天还没亮, 他们夫妻在城门外谢了诸位兄弟上马扬鞭而去。五阿哥因为和六格格关系亲近, 特意请示康熙把人送到张家口再回来。七阿哥作为送亲的特使, 要送到部落才回京城。

  因为现在的天气冷, 说不定过不久在路上就会遇上风雪, 所以队伍中每个人都携带了大量的粮草和行礼, 七阿哥也注定了要在蒙古等到开春后才能回来。

  诸位皇子看着队伍慢慢远去,直到看不清影子了, 周围才天光大亮, 纷纷勒转缰绳回宫交差。

  不止是这些长大了的皇子,连那些年纪幼小的皇子也被抱了出来。九阿哥的怀里抱着十一阿哥, 十阿哥看管了十二阿哥。八阿哥抱着亲弟弟十四, 四阿哥的怀里坐着杨丹和十三。

  三阿哥的脸色难看,因为老四照顾了两个弟弟都不愿意分给自己一个。这要是传出去, 岂不显得自己做哥哥的不疼弟弟。

  他心里面更担心这件事传到皇阿玛的耳朵里, 皇阿玛问起来, 把自己兄弟缘不好的事情给暴露出来。

  毕竟上次摔了十一, 不管是宫里面的娘娘还是诸位兄弟, 都不会轻易把小阿哥托付给他, 年纪大的兄弟都嫌弃他糊涂,交往的时候有意的避开了他,然而这一切他都不知道。

  他撅着嘴跟着众人一起往回走,老大需要回去跟皇父汇报一声。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 只是告诉皇父妹妹已经离开了。所以他提前走,等到老大离开队伍之后,所有人自动忽略了老三,大家在宫门口分别。

  老十说:“诸位哥哥,弟弟先走一步,慈宁宫在最里面,十二如今瞌睡了,弟弟想早点把他送回去。”

  大家低头一看,怀里的小家伙们几乎都在睡回笼觉。四阿哥发现两个小胖墩把自己的两条胳膊压得酸疼,“诸位兄弟,我也先走一步。”

  众人纷纷告辞,理由都是现成的,需要把这些小弟弟们赶快送回去。看着这群人一瞬间走了一个精光,三阿哥在后面骂骂咧咧,“都不是好东西,我说让你们走了吗?一群目无兄长的家伙。”

  四阿哥先去了延禧宫,他把怀里睡得正香的十三交给了宫女,客客气气的和佟嫔告别,“姨妈先坐着,胤禛回去安置杨丹。”

  “回去吧,听说你媳妇儿要出月子了,到时候把你儿子抱进来也让我瞧瞧。”

  说到这个四阿哥的脸上总算是露出了一些笑容,上个月四福晋生了一个儿子,这是嫡子,他确实很高兴,哪怕是快过一个月了,每天回去都要亲自看看儿子的小脸,看着这小子从小小的一团儿变的白胖白胖,如果有两天不看,就发现这小子的变化是如此的明显,就好像把前一天的乐趣错过了一样。

  “是,到时候胤禛会抱着弘晖来给您请安的”。

  出了延禧宫之后,他用外边的披风把扬丹包起来到了承乾宫,田蜜又收拾了一堆小孩子用的,等着四阿哥过来了把东西拿走。

  四阿哥把扬丹交给了他的乳母,坐在田蜜面前喝了一杯茶。

  田蜜问他:“怎么样?把人送走了吗?”

  四阿哥点了点头,“儿子倒是希望这个妹妹能够长寿,其他的也就无所谓了。”

  四阿哥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听内务府的那些奴才们议论了,说是五格格刚嫁过去没多久就生了一场病。这种事儿多的是,京城的这些宗室贵女总是在几场风寒之后小命没了。

  聊到这里四阿哥又觉得说这个不够吉利,毕竟六格格刚嫁出没多久。赶快换了一个话题,“七弟离开了,可是开春之后就要选秀了,他那边您是怎么安排的?”

  “这种事要听你皇阿玛的,我怎么安排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怎么安排。这几天我能做的就是给他和老八的府邸里面多放点东西,开春之后让他们兄弟俩都搬出去。”

  四阿哥端着茶杯喝了两口茶,最后把自己想说的话咽了下去,“额娘,儿子还有很多事儿没做呢,您歇着吧,过两天等孩子满月了,我们夫妻俩把他抱进来。”

  “行,你赶快去忙吧,到时候别忘了把你闺女也带来。”

  四阿哥答应了一声,把杯子放下来倒退了几步出了正殿。

  他顶着风回到了家里,一进门家里的管家上来禀告。“ 四爷,咱们放出消息说是想找一个大夫供奉起来,日后给小主子们请脉,有不少人上门自荐,也有不少人给咱们推荐了人选,您让盯着的那些人也有动静了。”

  四阿哥点了点头,在江南的时候康熙就曾经要求他把皇贵妃被误诊这件事情调查清楚。他回来之后一直是悄无声息的,如今总算是有了一点动静了。

  管家跟着他进了门儿,“你让盯着那个老大夫的徒弟们,有一个弃徒,大概是去年这个时候,不知道他人去哪儿了,他们家的人也说不清这个人的下落。一开始的时候大家伙还以为这一个人被灭口了,不是的,有人看见这人在通州出现了。”

  “既然出现了就把他带过来,一定要做的悄无声息的,别把他背后的人惊动了。”

  “可是只要把他带过来,就能惊动他背后的人,容易打草惊蛇……”

  “你真是够笨的,如果是他自己长了两条腿跑过来的呢。”

  管家一下子明白是什么意思了,“你放心,奴才这就去办。”

  四阿哥看这个管家退下去的背影,心里面还是觉得对方太笨,可是如今自己刚出来没多久,手上没有太好用的人手,看来培养人手的事情要提上日程了。

  一边的苏培盛怀里还抱了一堆东西,“爷,这些送后院吗?”

  “去吧,给福晋送过去,让张起麟到我书房来一趟”。

  苏培盛在二门那里把怀里的一堆东西分给了几个侍女帮他拿着,一群人到了福晋的院子里,听见院子里面有说笑的声音,苏培盛忍不住问:“今天谁来了?”

  “五福晋来了,正看咱们阿哥呢。”

  侍女进入通报,没过一会儿打起门帘儿,请苏培盛进去。

  四福晋的院子是府中最好的后院,五间正房,中间待客,东边是卧室西边是书房。院子两边厢房,东边收拾出来给府里的大阿哥弘晖,西边放杂物,倒座房空着,有回廊和小门连接旁边的院子。

  因为还没出月子,弘晖的小摇篮就放在四福晋的卧室里,四福晋也在床上躺了大半个月了。半个月前已经可以起身了,后半个月家里面不停的有访客,她只好坐起来陪着说话。

  这一次来找她说话的是五福晋,两个人在没有成亲之前有过几面之缘,成亲了之后嫁的是兄弟,所以见面的时候也多了。在这个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她们俩相交倒显得平淡从容了很多,不存在地位不对等。

  地位不对等有些话就不容易说出口,特别是这个时候,七阿哥出城去了,在出发之前,非常匆忙的把侧福晋抬入府中,而且因为太过匆忙,所以事情办的也简单。

  迎侧福晋而已,这些嫡福晋愿意去就去,不愿意去算了。毕竟七阿哥家里没有女主人招待,四福晋在月子里面哪里也去不了,五福晋陪着宜妃给六格格准备嫁妆,有这个理由也不用去。

  可是年前就轮到老八家里了,眼看着五福晋也没什么事儿可忙了,四福晋也要出月子了。两个人就商量着到底还去不去?

  四福晋如今看儿子怎么看怎么稀奇,所以哪里都不愿意去。五福晋考虑到将来的八弟妹不是个好相与的,所以也不愿意去趟这一趟浑水,“嫂子你说我这事儿该怎么推辞了”

  “要不然你就称病不出?”

  这个办法是一个万能的,只要自己不舒坦,哪里都不用去。

  要放在一般人家这个办法还是挺不错的,但是要放在这种家庭就不行了,一旦传出去消息说自己病了,先不管这些姓爱新觉罗的怎么想,到时候巴结五阿哥人会往家里面送礼,这些人倒是好应付,可是宫里面的娘娘不好应付。

  “娘娘一直想让我们俩早点儿生个一男半女,可是这事我一个人也急不来。如今我就害怕到她跟前去,到了她跟前她是变着法的问我这件事儿”。

  四福晋这会儿心里十分庆幸自己已经把儿子生下来了,生过孩子的如大嫂,因为没生下儿子,天天被惠妃念叨。没生过的如五弟妹,也是天天被宫里的娘娘催生。

  两个人同时叹了一口气,这可真是,哎,日子不好过啊!

  有这样想法的还有良嫔,等到八阿哥放下他小兄弟陪着说了一会儿话之后,才站起来离开。

  看着儿子离开的背影,良嫔心里面五味杂陈,“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我虽然偏心这个小的,但是对大的也放不下。可是这个大的偏偏跟我不贴心,我又不会害他,可是不管说什么人家都不听。”

  她身边的几个宫女互相对几眼,只能劝她:“娘娘咱们往前看吧,您福气大着呢,将来呀,咱们小阿哥绝对能出人头地。”

  良嫔转头看了看正在熟睡的小儿子,“能不能出人头地我倒是没想过,只要能太太平平的比什么都强。”

  再说了,这都已经是皇帝的儿子了,还想怎么出人头地?

  很快四福晋出了满月,夫妻两个打扮的喜气洋洋带着孩子进宫了。

  孩子出生的时候田蜜只是收到了消息并没有亲眼看见,如今他们夫妻两个把弘晖放到怀里,田蜜这才感觉到自己真的有孙子了。

  田蜜先把这个大红襁褓抱在怀里看了看,再让他们夫妻两个坐下。

  四阿哥穿了一件暗红色的衣服,四福晋穿了一件大红色的袍子,因为坐月子补得比较好,脸盘比以前圆了很多,腰身也比以前粗了一些。

  “多谢额娘这几天的赏赐,东西太多了,咱们弘晖自个用不完。”

  田蜜听了之后没放在心上,“给了你们就拿着,他一个人用不完将来还有弟弟妹妹呢,这些东西又放不坏,都是一些好东西。给其他人用我心里面总是不舒服,给了他们小兄弟我是巴不得呢。”田蜜说到这里让青鱼去慈宁宫那里问问方便不方便,要是太后方便就带着弘晖去拜见太后。

  很快慈宁宫那里传回消息,田蜜就带着他们夫妻两个,让宫女抱着三个孩子一块去拜见太后。

  又有了一个小辈,对于太后来说这也是喜事儿,让宫女拿出来了很多金银赏下去,又亲自抱了一会儿弘晖。

  这屋里都是一些女人,四阿哥待的不舒服,说了几句吉祥话就告退出去了。等到四阿哥走了之后,周围的屏风撤了下去,大福晋太子妃也一块儿出来打招呼。

  大福晋又有身孕了,接连生产对她的精神和身体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会儿哪怕一群人在一块说吉祥话,也显得力不从心,精神恍惚。

  就连太后这样的粗心眼,什么都不操心的人,都觉得她有些不妥当,让宫中的宫女扶着她到旁边去歪一会儿,好好歇着。

  如果说大福晋所有的心病在于没有生一个儿子,那么太子妃比大福晋的压力还要大。成亲也有几年了,太子身边的女人都有生产,如今已经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可是太子妃那里却迟迟没有动静。

  哪怕宫里面太后不催,上面也没有什么正经婆婆,但是太子妃晚上总是辗转反侧的睡不着,因此心情一天比一天忧虑,还要端着自己的架子不能倒。如今看着老四两口子抱着儿子过来了,她的心里更是七上八下。

  说话的时候,太子妃把手伸进袖子里面紧紧的握着帕子,怎么办?怎么办?

  这个宫里的要紧人物不管是谁都希望自己能生下来一个嫡子,可是自己到现在都没有怀上,药吃很多,太医也召见了许多次。为什么就没有孩子呢?

  生子的压力不仅在太子妃头上,太子头上也有很大的压力。

  四阿哥从慈宁宫退出来之后去了乾清宫,看着他打扮的喜庆,太子就知道他是抱着孩子进宫了。

  恰巧这个时候事情都处理完了,康熙正是放松的时候,想起来自己还没见过这个孙子,“待会儿朕去你额娘那里看看弘晖,听说是个大胖小子,你额娘是天天惦记,朕已经被她说的耳朵起茧子了,每一次提起来都说孙子是白胖白胖的,朕要看看到底有多胖。”

  四阿哥就赶快把儿子的体重报出来,“已经有十二斤了,养的比较好,确实比那些普通人家的孩子胖一些。而且比他两个姐姐也要壮上不少。”

  “这才是应该的,嫡出的儿子将来是你的世子,自然要把最好的给他们,像吃的穿的用的……这些嫡出的小一辈阿哥……老三家的是个嫡出,你那里也是嫡出,好好养,将来都是好孩子。”

  四阿哥答应了下来,太子听在耳朵里,心中不是滋味,老爷子有多喜欢嫡子他自己太清楚明白了。他自己就是因为是皇后生下来的,所以比其他兄弟们尊贵了很多。

  老大家两口子为什么一直生,不就是想要生一个嫡子出来让老爷子高兴嘛,可惜的是老大老二两家都没嫡子,老三老四抢了先。

  这一会儿康熙已经提到老三家的那个胖小子了,中间穿插着询问四阿哥弘晖的一些趣事,对太子那里的儿子没有过问。

  太子越发心里不是滋味,心里想着要赶快把生一个嫡子的事情提上日程了。

  心里更不是滋味的是大阿哥,先别提老五,老五成亲的时间短。在已经成亲的兄弟四人当中,如见只有他没儿子。

  在他也参与讨论之后,康熙问了太子家的几个男孩,问了老四,又和其他人一块念到了不在跟前的老三。把旁边一直站着的老大当成空气,老大这边整个人酸的冒气,然而康熙就是无视了他。

  老大就觉得自己没有儿子在兄弟们跟前矮了一大截,但是这事也不能怪福晋,所以一个人在外面喝了半天闷酒,一身酒气的回书房里面睡了一觉,醒来之后跑到一个寺庙里面许一下大笔银子,只要自己能有一个儿子,到时候来这寺庙里面还愿。

  对于这家寺庙来说,好不容易碰见了一个出手特别大方的权贵,当然是要把他捧起来,寺中的得道高僧一块出来拜见了他,大家一起畅谈了佛经和佛法。

  虽然大哥的功劳是一刀一枪杀出来的,但是对于那些虚无缥缈的慈悲他接受的特别快,几天下来已经在心灵上皈依了佛法。

  在过年之前这一小段时间里,他了解的越多,对中间产生的疑问也就越深。到后来知道佛法也是分了很多种,比如说中原这边的佛法和藏传佛教以及南传佛教都不相同。如果是别人,可能穷其一生也不会接触到这么多,也不会去比较。

  但是他位高权重,又有不少草原上的喇嘛经常来宫中拜见。这些喇嘛和上人甚至是活/佛都是有真才实干的。绝对和京城周边那些念几句经的和尚不一样。

  如果他想和这些人聊聊佛法,这些宗教高人们都是愿意跟他深入讨论的。

  大阿哥的积极行为让太子心里面犯嘀咕,大阿哥在蒙古草原那里人缘比太子好太多了。而蒙古草原上很多部落上的牧民都信教,甚至有些蒙古王公做一个决定也会去向这些人请教。这些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草原上的实际统治者。

  太子的心里面犯着嘀咕,把四阿哥找了过来。

  “老四啊,你不是对这些也挺信的吗?过去跟大哥一块儿听听吧。”

  四阿哥心想,一到年底户部那边都特别忙,自己是真没时间听别人讲经。但是太子的命令又不能不听,所以他决定去转两圈,敷衍一下再回户部干活。

  四阿哥是一个很勤奋的人,哪怕是去听别人讲经,也不占用自己的办公时间,而是在下午衙门里没事了,他牺牲了回去看儿子的时间跑过去听别人讲经。

  四阿哥从小到大是一个深受儒家教育的人,所谓的仁义道德已经深入骨髓,草原上的教义让他接受不了,因为其中有些仪式让他觉得血腥,远远没有中原这边汉化过的教义来的温和。

  四阿哥听了两天之后受不了了,觉得应该敬而远之,我可以和你们谈论这些,但是我不能信奉。既然不能信奉,而且大哥是跟人家真的在讨论这些,四阿哥就决定不再跟着一块听讲经了。

  太子收到了四阿哥的报信,想了想把墙头草老三扔了过去。老三对这些虽然也有些不能接受,但是其中有些想法让他茅塞顿开。一旦有了灵感之后,他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激情。于是一边觉得不适应,一边又觉得自己会下笔如有神,所以坚持着去听。

  时间久了,他和大哥就成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同学。大阿哥确实特别虔诚,关于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有儿子这件事儿,也特意拿来和高僧讨论了一下。

  高僧对这种事见得多了,凡是权贵之家对于男性继承人都特别的渴望。一通做法之后告诉老大,他命里有四个闺女,这四个闺女生出来之后才会带来儿子。

  趁着周围无人,大阿哥也没有忘掉自己的老对头,替太子问了问他什么时候才能跟太子妃生出一个儿子。

  没想到对面的高人一通掐算,给了一个大阿哥很想听的答案:“太子命里无嫡子。”甚至还暗示,因为太子没有继承人,所以将来皇位落不到他身上。

  虔诚的大阿哥听了这样的说法,虽然跟自己说这未必是真的,但是心里面已经信了。

  自从他成了狂热的信徒,才发现京城里面在宗教这一块真的是群魔乱舞。

  拜真主的,拜上帝的,拜菩萨的,拜天尊的简直是五花八门。

  然后大阿哥就发现,宗室里面有人居然在拜上帝。这就很神奇了,因为觉得神奇,还特意深入了解了一番。这个拜上帝的不仅自己信,还让自己的老婆孩子跟着一块儿信。上帝说,人要一夫一妻,他在上帝面前认真的忏悔了自己的罪过,然后又找了几个小老婆……

  这就是不虔诚呀!为了不让自己一个人觉得生气,还把自己的同学三阿哥也一块带了过去了解,三阿哥又被哥哥带着打开了一扇奇怪的大门,开始了解了各种各样的神话故事,特别是某些教义里面,神灵所居住的地方,有着永远吃不完的面包和蜂蜜,还有永远都是处// 女的女人陪男人各种快活。三阿哥目瞪口呆:这都有人信?

  然后他们两个迅速的结交了友谊,三阿哥也摆脱了自己被兄弟们孤立了的现状。在腊月二十三那天,京城家家户户都在祭灶,他还很高调的给大阿哥家的两个小格格送了祭灶糖,当然,大阿哥家很快的给了回礼。

  针对于他们两个友谊升温这件事儿,八阿哥静观其变,私下里还在谋划。太子气的在四阿哥跟前掀了桌子。九阿哥就对这两个哥哥都看不上,和五阿哥在宜妃这里吃麻糖的时候,还嘲笑他们“真是鱼找鱼虾找虾,乌龟专找大王八!”

  十一阿哥被糖粘了牙,这会儿说不出话,但是心里面把这一句词记下来了,等到下午聚在一起喝祭灶汤的时候,他跑出去找扬丹。

  “九哥说了,说大哥和三哥‘鱼找鱼虾找虾,乌龟专找大王八。’”

  然而这小兄弟俩省略了最关键的信息,把这一句“乌龟专找大王八”认为是很有意思的话教给了十三和十四。这俩小兄弟更是到处学人说话的年纪,而且狗屁不通,睡觉之前延禧宫和永和宫都已经知道阿哥们又新学会了几个词。

  过了祭灶,京城里已经有了过年的氛围,户部衙门没那么忙了,四阿哥进宫请安,出去的时候准备带着扬丹到处逛逛,杨丹和十一的关系好,闹着要让四阿哥将十一也带出去。

  四阿哥只能坐着马车带着他们俩出去逛逛,正巧在街上遇见了三阿哥。

  三阿哥看到四阿哥给两个兄弟买了不少玩意儿,顿时有了一个想法,就挤在四阿哥的马车里跟他显摆明年他和大哥要办的一件大事儿。

  “建寺?”

  三阿哥点了点头,“大哥有这个想法,就是钱不称手。哥哥我也觉得这个法子不错,但是我手里也没钱。咱们兄弟里面就你有钱,你难道不帮衬一点?”

  四阿哥听了之后从那种“我怎么没想到建寺庙求平安”的念头里突然看清现实。眼前这俩坑货就是因为没钱了,所以才把自己拉上。

  “三哥可别乱说,咱们出宫的时候都是分了几个田庄和二十三万安家银子,如果要真说有什么不一样的,那就是各家的福晋嫁妆不一样,乌拉那拉家比不上董鄂家,所以乌拉那拉氏的嫁妆也就那么一点东西,面上好看罢了。这几年还不是一到过年过节都去宫里面打秋风,求额娘帮衬一把。大家都一样,怎么说我比别人有钱?你这么说弟弟可是要翻脸的。”

  “老四,娘娘们手里面的东西不一样,你要说老五这么哭穷我还相信,毕竟宜妃娘娘还有两个儿子呢,不可能什么好东西都给老五,要是给了往下的两个兄弟给她要东西怎么办?你就不一样了,皇贵妃娘娘手里有好东西,难道能不给你?别提杨丹,扬丹跟咱们不一样……”

  在老三说宜妃娘娘的时候,十一就已经转头回来看着他们了。老三丝毫没有察觉,又开始说扬丹,扬丹也转过头来看着他。

  四阿哥看见两个年纪小的弟弟已经把注意力放到自己兄弟俩身上了,就忍不住咳嗽了一声,“行了三哥,这事儿没得商量,兄弟我手里真没钱”。

  “老四,你这就不够意思了。”

  四阿哥不搭理他那么多,把马车里面散落的小玩意儿挑出来几件放到两个弟弟面前,“这都是你们俩刚才要买的,说吧,接下来想去哪玩儿?”

  十一对着三阿哥哼了一声,“乌龟!”

  杨丹也接了一句,“找王八。”

  四阿哥惊呆了,老三看看他们俩又看了看四阿哥,“老四,你说他俩这是什么意思?说我找你是乌龟找王八!这词儿谁教你们俩的?老四,你说这像话吗?”

  四阿哥也觉得这俩兄弟的教养必须提上日程了,“跟哥哥说这是跟谁学的?”

  “对,是哪个小太监在你们俩跟前乱讲?老四,也有可能是那些不讲体面的嬷嬷或者宫女。这太过分了,回去要跟娘娘说一声,这些奴才们乱讲话容易把主子教坏!”

  十一阿哥就闹了起来,他不要跟三阿哥一辆马车,杨丹在十一阿哥闹的时候,还问三阿哥,“我怎么跟人家不一样了?你说呀,我怎么跟人家不一样?”

  再这样下去必定出事,四阿哥当机立断,“三哥你先回去,弟弟现在拉着这俩小东西回宫交给娘娘处置。”

  “我跟你们一起去。”

  “别去了,本来是一桩小事儿,要是咱们俩一块过去,娘娘非得兴师问罪不可,马上都要过年了,宫里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三阿哥一想也是这个道理,爽快的下了车,下车之前还嘱咐四阿哥,“这事儿过几天哥哥再来找你商量,老四,把银子准备好就行了”。

  四阿哥根本没有多搭理他,等到三阿哥下去之后,十一也不闹了,扬丹从马车的角落里爬到四阿哥怀里,“四哥他刚才是什么意思?他说我跟人家不一样,怎么不一样?”

  四阿哥这个时候特想骂一顿三阿哥,你说你这么大一个人了,在孩子们面前乱说什么。

  “没事儿,就是说你哥哥比较多,除了我们之外,不还有雅尔江阿吗?”

  “对啊,”杨丹一算,自己和十一是一样的,“我也是两个哥哥。”

  四阿哥只能清了一下嗓子,“胡说八道,大家都是亲兄弟,什么两个哥哥三个哥哥的。哥哥都是哥哥,分什么亲的还是不亲的?”

  这话四阿哥说出来自己都不相信,他面前的两个小家伙也不相信。特别是十一,五阿哥和九阿哥是真心爱护他,别管这俩人乐不乐意,只要额娘一声吩咐,他俩还是苦着脸给自己跑前跑后,别的哥哥都不会这样。

  其实他们年纪越小,越是能分得清这些亲疏远近。

  玩了一天之后,四阿哥带着他们买了一马车的东西,先把十一阿哥送了回去。送扬丹回去后四阿哥就跟田蜜说了今天遇上三阿哥的事儿。

  “其实大哥的主意也不错,如果儿子找一片地方建了寺庙,请了佛祖住进来,说不定到时候真的能保佑额娘和弘晖。”

  田蜜想了想摇了摇头,“不行,你要是想求个什么事儿,还要跑到城外去,花时间,花精力,花银子……得到的远远没有付出的多,没必要这么做。”

  在四阿哥的印象里,田蜜是一个很虔诚的人,听到这话的时候有些意外,“额娘?”

  田蜜反应过来之后赶快解释,“你想啊,不管是佛祖还是天尊,都是有灵的,佛说众生平等,佛和众生都是平等的,你拿银子去修建佛寺对众生而言没有什么好处,这未必是佛祖想看到的,所以你不如拿银子去做好事,老话说的好,积善人家必有余庆。

  我听说陕西有一户人家,在前几年大旱的时候要建祠堂,小小的一座院子建了三年,那家的人说‘凡是过来帮忙的都有饭吃’。你想啊,三间房能用得着三年去修建吗?人家只不过借着建祠堂的名义去赈灾呢。你如果真的有这一份钱,不如将来大旱的时候借着建园子或者是建学堂的名义也这么做。总比你现在砸银子建寺庙要好得多,更何况你建了之后,后续的修缮也是要花银子的啊!”

  “额娘说的对。”四阿哥点了点头,既然要花钱了,一定要花的漂亮才是。赈灾是朝廷的事情,自己没必要出面赈灾,但是可以做成其他事儿,比如说到明年皇阿玛寿辰的时候,找这个机会运作一番,不一定是建园子建学堂建寺庙……只要表面上悄悄的,暗地里让人把这件事透露给皇阿玛,自己就能踩兄弟们一头。

  想到这里他心情愉快,看着天快黑了,就准备站起来离开。

  走之前突然想起一件事儿,“额娘,今天虽然老三嘴中说话难听,伤了扬丹的心,但是扬丹早晚要知道他并非是我们亲兄弟。关于这一点还请您多盯着些,对了,说不定有些宫女太监在他面前口出污言秽语,今天和十一两个人说了什么“乌龟”“王八”,终究有些失了体面,您也让人盯着些吧。”

  田蜜听了之后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吩咐扬丹的乳母先让她盯着扬丹周围的太监宫女,这几天先听听他嘴里还有什么词儿,然后再哄着他说出来在哪儿学的?

  杨丹还不知道被盯上,他的小伙伴十一阿哥正和九阿哥告状。

  “他说额娘坏话。”

  “说什么了?”

  “我不记得了,反正就是坏话。”

  “反了他了,长了一副好狗胆,额娘怎么说也是他的长辈,他居然在你面前说额娘的坏话,他小子……不行,我非要教训教训他不可。”

  “怎么教训?”

  “你别管,你年纪小容易走漏风声,这事儿也别跟五哥说,五哥就是个老好人,知道了只能把自己气个半死儿,又不能做什么。给额娘出气这事儿交给哥哥就行了。你也不许在任何人跟前乱说,这事就你跟我知道。”

  “嗯”十一可爱的点了点头,“我不乱说。”

  “也不许跟杨丹说。”

  十一想了想,“也不说。”

  九阿哥找到八阿哥,八阿哥正等机会呢,他要等的机会是一个让三阿哥没办法翻身的机会。得知九阿哥要给宜妃娘娘出这一口气,立即警告他别乱来。

  九阿哥问:“不乱来之后呢?”

  “咱们等机会。”

  “等到什么时候?”

  “这不好说。”

  九阿哥和八阿哥的友谊起点就是两个人一块反抗四阿哥。以前两个人在宫里面是横行霸道,做事向来是有恩报恩,有仇报仇。而且仇恨不过夜,就算过夜了,也不能过一个月。

  这一下让九阿哥等,九阿哥等不了。

  他打算自己单干,而且他的格局不高,做事也很少考虑后果,对老三的报复就是非常直接。

  农历腊月二十六,康熙决定在这一天焚香请福,亲自书写福字赐给妃嫔以及官员。他亲手写的多是到了各宫各王府,皇子们书写的多赐予大臣。

  在一些皇子当中,太子,老三和老四这几年是帮忙写字的主力。太子和老四的字体不错,两个人写的比较多,所以早早的来了。老三也想早来,可是路上出了点事。

  康熙没等他,自己焚香泼墨一口气写出了十几张,把笔放下之后,他一一看过,挑出了一张最好的让李德全送到承乾宫去。

  四阿哥就赶快跪下来代田蜜谢过圣恩,康熙又把两张写的不错的一张给了太子,一张让人送到慈宁宫。

  这会儿气氛正好,康熙就想起当年太皇太后病重的时候,自己写的那个福字,“那真是一气呵成,以后每年再写都写不出当年那个字的神韵。说起来有些事还真没法解释,自从那个字写出来孝敬给了太皇太后,她老人家就病好了。”

  太子和四阿哥自然奉承说这是天意,又说皇阿玛孝心感动于天,康熙摆了摆手,虽然不愿意让两个儿子再说下去,但是他心里确实觉得自己当初福至心灵一气呵成的那个字带有福气。

  “后来这个字刻了碑,这个碑让人送承乾宫,让皇贵妃也沾沾朕的福气,这一年她病了一场,朕瞧着她的精神终究有些不如以往了”。

  四阿哥又跪下来谢恩。

  三阿哥就是这个时候急匆匆的到的,他小跑进来,趴在御案前的地毯上请罪。

  又不是什么很正式的事情,康熙就没有计较,让他起来。“行了,起来吧,朕的已经写完了,你们兄弟几个多写几张吧。”

  兄弟几个同时答应了一声,各自走到各自的桌子前。

  往来的太监端着笔墨纸分到他们的桌子前,突然有人小小的惊呼了一声。

  随着众人的眼光,特意为了过年而换的红色地毯上出现了一片污痕。然后污痕往三阿哥的桌子前延伸。

  康熙离得远,问到:“这是什么?”

  有太监去查看,看完小心的回复,“回皇上,是……是人中黄。”

  这小太监的急智让人佩服,哪怕说的是中药名,可是一下子把这东西说明白了。康熙恶心反胃,连太子都有些不适。

  四阿哥看了看旁边的三阿哥,闻到一股臭味,心说三哥你掉粪坑里了吗?

  他小声的问:“三哥,你靴子上的……怎么弄上的?”

  三阿哥整个人呆了,两眼呆滞。

  康熙摆了摆手,“先把他送回去,另外让内务府再换地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