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古代言情>木匠逆袭尚书郎>第99章 回报

  时昭回了屋, 没有直接去木工房,先回了堂屋。今天文征一行人来访后,时家内眷和兰雨父子都搬到暂时还没启用的纺织房去干活了。

  时昭在堂屋也没干别的, 只是在矮榻上干坐着。今日接待,颇费神气,比他平时干一天木工活还累,他现在需要安静地休息一会。

  艾叶跟着时昭回到堂屋,堂屋在时昭送人出门的时候他已经收拾得差不多了,这会就是收收尾,再给时昭上了点茶水点心。做完这一切, 艾叶跟时昭打了招呼, 准备去纺织房做工, 被时昭叫住了。

  “小叶儿, 坐过来陪陪我。”

  艾叶乖乖地坐到时昭身边, 看着时昭劳累的样子很是心疼:“少爷, 我给你捶捶背吧。”

  现在家里越做越大,但主要的人手还是他们几个。家里大小事务都要少爷操心,少爷真是太辛苦了。

  “好。”时昭道。答应的时间调整了下坐姿, 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靠在矮榻的床头。

  艾叶给他捶捶背,又给他捏捏肩,时昭感觉整个人轻松了不少, 流失的精力正在一点点恢复。

  艾叶纤细葱白的手指在给他捏肩膀时,不时会挨着时昭的脸。时昭心中升起一股暖意, 不由伸手握住艾叶的手,将人轻轻一拉, 拉到自己怀里来。

  艾叶将头轻轻靠在时昭怀里, 感受着这时的温情。时昭低头找到艾叶殷红的小嘴, 正想做点什么,堂屋虚掩着的大门吱嘎一声响了。

  时昭赶紧抬头松开双手,艾叶也急忙从时昭怀里爬了起来。

  推门的人似乎没有留意到这一切,他急切地道:“东家,县令老爷他们来干啥?我是给你带来什么麻烦了吗?真是对不起。”

  送走文征一行后,陆宝根一直在等时昭回木工房,他好想知道今天怎么回事,自己有没有给东家添麻烦。但时昭久久没回去,他在木工房做事也心神不宁的,等了一会没见时昭回去,就找了过来。

  时昭听到陆宝根的声音,整了整衣衫,唤道:“宝根啊,这边坐着说话。”

  “哎。”陆宝根应道,走进去看到艾叶,有点意外地,“小叶子也在这里呢。”

  “嗯,他帮我捶捶背。”时昭道,“什么事?”

  陆宝根在时昭对面的椅子上坐下,有些局促的开口:“东家,我……”

  时昭微微一笑:“有话单说无妨。”

  陆宝根将昨日去到县衙发生的一切一一说来,然后焦急地问道:“东家,我是不是给你带来麻烦了?”

  时昭听罢,方知前因后果竟是如此,如此看来这猎杀野猪之事云升飛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他望着焦急的陆宝根道:“无事,县令老爷前来找我,另有事情。你没给我带来什么麻烦,别担心。”

  然后问道:“宝根,你和你哥哥昨儿去县衙领赏,县衙的差爷除了看你的弓箭还有别的事吗?”

  陆宝根赶忙道:“县衙的人还问我们参不参军,说我们会射箭的技术,当兵比其他人在军营拿的钱饷高。而且现在西边也没什么战事,参军比别的谋生路都要好。我在东家这里干得好好的,不想去。我哥哥倒是挺心动的。”

  大概是觉得自己还是给东家添了麻烦,时昭不说而已,当时昭问话,陆宝根就赶忙把关于参军的事情又详详细细地讲了一遍。

  时昭听了,眉头轻皱。他没想到文征已经走到征兵买马这一步了。弓箭手是有些技术难度的兵士,训练也是最难的。如今开始招募猎户参军做弓箭手,就能省去初步的训练环节,节省时间,想来其他的兵种差不多已经准备就绪。

  看来文征已经不想再等了。

  只是不知文征现在和将来要的是现在身处京城冷宫中的废王皇甫沁,还是新帝屁股下面的那把椅子。

  时昭叹了口气,问陆宝根:“你哥哥去吗?”

  如果内乱一起,最先遭殃的还是百姓。

  “我哥哥说要回来跟家里人商量一下,当时还没决定。”陆宝根听到时昭问这问题,有些着急道,“东家,这有什么问题吗?”

  时昭沉默一下道:“无事,我就随口问问。”

  按理说他该阻止陆宝根的哥哥去参军的,这文征起事的迹象已经很明显了。但他转念一想,又放弃了。

  如果文征真要起事,一旦打起来,哪里还会管你自愿不自愿,到了年龄的男子,都会被官府征上战场。别说陆宝元了,就算是陆宝根到时也可能被征兵。

  不仅文征的势力范围如此,新帝的势力范围同样如此。

  既然如此,还不如早点去,起码还有时间早点操练,等到时候真打起来,上了战场活下来的几率也大一点。

  时昭又和陆宝根聊了会,主要是宽陆宝根的心,怕他心里还是放心不下,毕竟陆宝根也是能从木工房看到他们去靶场试射弓箭的。还让他回家后过问下哥哥参军的情况。

  见自己并未给东家带来什么麻烦,陆宝根心头的一块石头才落地。想起时昭还让他过问哥哥的参军情况,陆宝根更是十分感动。

  东家真是体察入微。

  他们这边才聊完,刚刚起身还没来得及道木工房做事,院门外又响起了敲门声。堂屋的三人面面相觑,然后陆宝根先跑去开门。

  门外并不是去而复返的文征一行,而是荷塘村的一个村民。

  那村民手里端着一个小木盆,木盆里是今年新舂的新米。

  见院门开了,对着走过来的时昭,村民将手中的木盆往里递,充满感激地道:“时家小哥,这事我家今年新谷子舂的新米,给您拿点来尝尝鲜。您给咱们村里造的双马拉滚脱粒机和水车碾米机实在是太好使了,省了好多活。”

  “我家男丁不够,往年打谷子是最累人的活,自己都干部了,都得花钱央人做,贵还不说,还得跟人说好话。今年有了你做的两个机子,咱付上几个铜板就能把这活儿做了,可算是终于不用求人了。”

  今年夏天大旱,时昭在帮着县里做水车灌水的时候,就考虑过秋收时百姓脱粒的问题。他问过当地百姓,他们都是用谷斗脱粒,十分费力。基本都是汉子才能做的活,要是家里缺少汉子,那秋收真是个受罪的活。

  时昭琢磨了一番,决定利用牲畜的力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发明了双马拉滚脱谷机。这听着是个机子,实际主要需要的就是两匹马和一个石槽加一个石磙。

  将割下来的稻穗放在石槽中,石槽中放上一个空心的石磙,穿上桐油泡过的粗麻线。双马立于石槽两边,石磙系于马身,由马拖着石磙前行,将谷粒从稻穗上碾下来。然后村民只需要将石磙碾过的稻穗抖一抖,将谷粒从稻穗上抖下来,就能开始晾晒了。

  脱了粒晾干后还得舂米,时昭又借助清水河的水势,做了个水车舂米的机子。这东西自然不能放在露天,于是他在清水河旁盖了两间简易的房子,叫做碾坊。荷塘村村民有需要,就可以去碾坊舂米。比以往他们舂米得担到镇上、县城才能做这活可方便多了。

  一个水车石碾就能成一个碾坊;一个石槽两匹马就能成一个脱谷场。一个脱谷场,一个碾坊差不多就能供整个村子的村民使用了。

  只是这两套设施制作需要成本,运转也需要成本。一家一户的农户根本做不起起。时昭原本想让村里农户一起筹钱做个碾坊和脱谷场,然后用的时候大家都不需要出钱。但因投入过大和建成以后以后维护成本不好计算,收入的利益不好划分,又没人有能力挑大梁,村民没能组织得起来。

  机子已经做起来了,经过试验效果还不错,时昭也不能扔了不管,白白耗掉那么多心血和钱财。没办法,他只能自己再个人出钱,在清水河边盖了碾坊和脱谷场。然后雇了人看管这两个场子,将这两个机子运作起来,适当收取点运转费用,帮助荷塘村村民秋收时减轻负担。

  好在两个场子建在一起,省了些功夫和看管的人力。

  虽然建造碾坊和脱谷场最初是想检验自己的手艺和可行性,且碾坊和脱谷场他也都收了费用,时昭也没想过要村民回报什么的。如今意料之外有人记得他的好,他他自然是很感动。

  时昭收下了那个村民的心意,也对他说:“要是使用时发现什么问题,多和我反应。我也好根据问题改进。”

  任何器具不是做出来就完美了,都还需要不断改进的。

  那村民连连摇头夸道:“已经很好啦,没什么问题。”

  村民发现不了什么,时昭也没有意外。那就说明机子目前的功能暂时还能满足大家的需要。

  转眼又过了几日,前来给时昭送物什的村民越来越多,都是表达对时昭的谢意。不管家里有没有汉子,脱粒的活儿实在是太过辛苦,如今只要花费几文钱就能让家里在农忙期间辛苦了许久的汉子休息一下,又何乐而不为呢。

  以前跟时昭闹掰了的几个堂伯公,堂叔公看着打开家门就能看见的清水河边的碾坊和脱谷场也坐不住了。

  他们也想去脱谷、舂米,又怕时昭不给,也怕村民笑话。堂伯公和堂三叔两家和时昭结怨最深,靠着家里汉子多,硬着头皮按照原来的老办法,自己脱了谷,晒干后担到镇上舂的米。

  眼看烈日的天气要过了,自己脱谷怕是来不及。脱不了谷就晒不了谷子,等到秋雨季节来临,没晒干的谷子就会发霉变质,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

  堂二伯家当年和时昭的冲突没那么严重,而且当场就认怂了,家里又有个读书郎,劳动力没另外两家那么能干,就琢磨着厚着脸皮去试试。于是在一天傍晚,趁着天黑,又还能看见路,担了几挑谷穗去脱谷场。

  看场子的雇工见了他家,拿不定主意给不给他做。

  那天时昭刚好被租他田地的佃户请吃,吃得比较久,又在佃户家跟其它聚在一起的佃户闲聊了会,回家有点晚了。过河时,时昭就顺道去脱谷场和碾坊看了下,正好碰上堂伯公一家过来脱谷。

  看场子的雇工赶忙过来问时昭,时昭望向瑟瑟缩缩的堂二伯公一家。堂二伯公家那个读书的孙子踌躇一下,挺身从家人中走出,跟时昭赔了不是,然后问他能不能帮自家脱下谷粒。

  时昭觉得这堂兄到底读了几年书,还是有点担当。遂点点头,又对雇工说:“以后但凡来人脱谷舂米,一视同仁。”

  堂二伯公一家感激得不得了,在脱谷的过程中。堂二伯公和他儿子也上前拉着时昭的手,不住地给时昭道歉,说自己当初被钱财迷了眼,让时昭大人不记小人过。

  时昭给堂二伯公家脱谷的消息和“一视同仁”的话传出去,村民们都对他的大度表示钦佩。堂大伯公和堂三叔一家听了,非常眼热。

  一天吃晚饭的时候,堂大伯公的孙子道:“我们家不像三叔他们家,也没跟堂弟他们有什么深仇大恨,不如春上收小麦的时候,也去问问。”

  堂大伯一家议论纷纷,最终决定等春收的时候去试一试。毕竟时昭不也没记二伯公一家的仇不是。

  时家现在什么也不缺,以前有人给他家送东西还敲敲门,现在送的人太多了,经常都是放在院门外就走。时家经常一开门,门口便是一堆物什。

  时昭想起去年刚回来时自家的遭遇,再看现在,他不禁颇为感慨。

  自己像父亲一样,广施善意,人心到底不是石头,村民还是能感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