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历史军事>君持柄以处势>第265章 东川之战3

半夜三更,万籁俱寂,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片漆黑之中。然而,在这静谧的时刻,忠武伯岳平川却心急如焚、难以入眠。他迫不及待地起身,脚步匆匆地朝着李阳的营帐走去。

进入营帐后,岳平川毫不犹豫地走到床边,轻轻摇晃着正在熟睡中的李阳,焦急地呼喊道:“皇上!皇上!快醒醒!快醒醒!”

被惊醒的李阳缓缓睁开朦胧的双眼,睡眼惺忪地看着眼前一脸兴奋的老将军,疑惑地问:“岳爱卿,深更半夜何事如此慌张?到底发生了何事?”

岳平川激动得手舞足蹈,声音颤抖地说:“皇上,大喜之事啊!城门开了!”

李阳闻言猛地坐起身子,脸上露出惊愕之色,急切地追问:“什么?城门竟然开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岳平川难掩兴奋之情,继续说道:“皇上,方才得到消息,东川军的一名校尉突然发动兵变,他们成功地打开了城门!此刻,邱将军和戴将军正率领着大军奋勇冲向城内,相信不用一个时辰,定能生擒那叛逆孟冠!”

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李阳顿时喜出望外,忍不住开怀大笑起来:“哈哈哈哈哈……太好了!真是天助我也!来人呐,速速为朕备甲!”

帐外的侍从们听到皇帝的命令,急忙行动起来,匆忙准备战甲。一时间,营帐内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充满了紧张而兴奋的气氛。

本来今日李阳只是想让东川的官员们到梓州城下转一遭,目的很简单,就是向敌军稍稍展露一下己方实力,借此来击溃他们的斗志。

然而出乎李阳意料之外的是,这个策略竟收到如此奇效!梓州城的守军内心防线瞬间崩溃,甚至有人发动叛乱,主动开启城门迎接大军入城!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原本预计需要耗时数月之久才能决出胜负的艰苦攻城战,眨眼间便可迅速画上句号。

李阳迅速穿戴上坚硬的甲胄,率领众多身经百战的御林军将士抵达梓州城外,静静地守候着这场攻城战的终结时刻到来。

邱峰和戴三刀带着大批的军队进入梓州城后,一路上畅通无阻,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孟冠放弃梓州城偷偷逃跑的消息早已经泄露,梓州城的士兵们在长官的带领下,见到邱峰和戴三刀他们全部都识相的丢掉武器,站在道路两侧放弃抵抗。

很快,邱峰和戴三刀带着部队来到了府衙。

没过多久,邱峰和戴三刀所率之部抵达府衙门前,但这里却是他们进城以来碰到的唯一一处有阻力之地。

只见卓大山领着一群对孟冠忠心耿耿的士卒镇守于此,决意以死护主。他们人人手持利刃,怒目而视,严阵以待地注视着逐渐逼近的御林军。

伴随着卓大山的一声怒吼,这群东川军兵士如猛虎下山般朝着御林军冲杀过去。然而,他们的奋勇抵抗无异于飞蛾扑火——区区数百人如何能与邱峰、戴三刀麾下训练有素且装备精良的御林军抗衡?

短短二十分钟过后,战场上只余满地残骸与尸首……

邱峰和戴三刀带人向着府衙里面冲去,御林军士兵们开始仔细搜索孟冠的踪迹,可是却没有找到。

邱峰便让士兵抓来一些仆人开始问话。

“大人,小的真的不知道孟大人去哪里了!”

戴三刀听了这个仆役的话,直接将刀放在他的脖子上:“怎么?你是想学门外的那些人为你家大人尽忠?”

其他御林军士兵们也开始有样学样,将刀放在这些仆役的脖子上,做出威逼的样子。

此举使得这些仆役们全部吓得瑟瑟发抖,都开始绞尽脑汁拼命的思考自己最后见到孟大人是什么时间。

“五!”

“四!”

“三!”

“别别别,大人,我想起来了。我想起来了。”一个女仆人直接吓得哭了出来。

“快说!”

“小的是晚饭的时间发现孟大人不见的,小的是晚饭时间发现孟大人不见的。”

“当时小的去给孟大人送晚饭,可是在门外叫了几声都没有听见孟大人的回应。于是推开房门,却发现孟大人已经不在屋子里面了。”

“孟冠这个逆臣贼子跑了!”听完女人的描述邱峰立马就推测出前因后果。

戴三刀狠狠的用拳头捶了一下空气。知道继续再盘问这些人也问不出来个什么。再加上皇上的不允许伤害百姓的命令,于是便挥了挥手,示意士兵们放行,让他们这些孟冠府上的仆人离开。

得知孟冠并未被抓到的消息后,李阳表现得异常平静,并无丝毫恼怒之意。毕竟如今失去势力且孤身潜逃的孟冠已难成气候,不可能掀起什么波澜。

当前最为紧要之事乃是对东川军进行改组整编。李阳打算将最初追随自己的那帮御林军士卒调派至东川军中,通过这种方式逐步掌控东川军。

与此同时,针对东川各地的州县官吏,李阳并未采取罢黜手段,反而决定在他们身旁安排一名由丞相夏辉派系的读书人士作为辅助。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获提拔任用的读书人皆被赐予有九品官职。

此举使得这些读书人对李阳的好感直线上升。

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后,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句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使得官员选拔更加看重家世背景,而非个人才能和品德表现,从而使得普通人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则非常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贵族和权贵们能够通过各种手段保持自己的特权和地位,让这些东西世袭下去。

而一个来自贫寒家庭的普通人,即使他再怎么刻苦,再怎么有才华和能力,也很难在这样一个严重阶级固化的时代晋升到社会的上层。

自科举制度的诞生,虽然依旧被这些门阀贵族们通过垄断教育资源把持。但是贫寒家庭出身的普通人也有了做官的机会。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句话可并不是说说而已。

可以这样想,你作为一个科举前连饭都吃不上贫民,突然通过科举考取了功名。成为某某县的县令,或者成为刺史,甚至是朝中大臣。

让你这辈子可以享受荣华富贵,让你子子孙孙都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受教育机会。

你又怎么可能不对皇帝感恩戴德呢?

如果皇帝被废了被杀了,你的荣华富贵全没了。所以谁对皇帝不利,他们这些读书人第一个跟你玩命,愿意为皇帝尽忠。

现在李阳提拔这些没有功名的落魄读书人也是这个意思,通过让他们慢慢熟悉县里面的各项事务,增强他们处理政务的能力。

待到他们学的差不多了,要么就直接升任县里面的一把手任职,要么就等后面攻打下其他地方将他们安排过去。这样可以尽快完成对一个地区的控制,有利于朝廷军队可以腾出兵力继续保持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