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历史军事>明朝的现代化改造>第58章 神仙无须到此世间

“小人林芽子,拜见老爷!”

林芽子五体投地拜倒在余诚面前,诚惶诚恐的等着余诚发话。这个跪拜的姿势让余诚想起老版水浒里宋江受招安的那一拜,不由觉得好笑。

自从余诚是神仙的消息传出去后,田庄百姓对余诚感激之余又多了一层敬畏,听说有人在家里管教孩子,都用“再不听话就让余老爷把你变成小狗关笼子里去”来吓唬孩子。

林芽子余诚见过,刘二牛考察后说他是种田的一把好手,所以余诚就点了他做生产队种植小组的组长,把土豆红薯玉米的种植要点教给了他。

“怎么,种植上有什么问题吗?”那些种植要点都是余诚从网上搜来的,林芽子要是有疑惑,余诚也只能记下来回去再查了。

林芽子头重重磕在地上,“求老爷救救我媳妇!”

“救你媳妇?你媳妇怎么了?”任命林芽子当组长的时候余诚去他家里走访过,记得他老婆孩子都在,只是有些营养不良而已。

“老爷恕罪,那娘俩只是我在路上捡的。”说罢林芽子将事情原委和盘托出,最后不停磕头说:“老爷是神仙,都说神仙会法术,能生死人肉白骨,求老爷救救我媳妇,小人当牛做马报答老爷。”

起死回生?

我要是有那本事还用得着来回穿越赚点辛苦钱?早就成达官贵人座上宾了好不好。

“你就为这事来找我?”

得,看林芽子表情就知道答案。

“老子不会,滚下去。”将林芽子斥退,余诚又补上一句:“自己再去刑房领上三十鞭子,十鞭子是打你欺瞒老爷,二十鞭子是打你传播谣言。”

这就是余诚不认自己是神仙的原因,总有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求到自己面前。

徐记的商队终于到了,和他们一起来的还有留在开封养伤的李河。

李河的到来让余诚有些紧张,还以为开封又出了什么幺蛾子。

匆匆忙忙将粮食交付完成后打发徐记商队离开,新入账的黄金二百二十两余诚都来不及收回现代,招来李河就问:“你怎么来了。开封那边又出事了吗?”

李河道:“没有,是小人听说了这边的消息,特意来向东家贺喜。”

“贺喜?”余诚有些懵圈,“喜从何来?”

李河兴奋的说:“恭喜东家,人心可用啊!”

“听小付说田庄之内的百姓都对东家是神仙一事深信不疑。东家何不放出风声去,定然应者云集。到时东家只要稍微显示一下神通,就能让他们死心塌地。”

“到时我们里应外合取了开封,夺周王千万家资为军饷,立时便能拉起一支大军。”

余诚拍着脑壳,果然,李河就不是个当军师的料,出的计策停留在想当然的程度上。

在开封外聚集数万流民,还传说自己是神仙要救人疾苦,是把开封城内的官府当瞎子吗?还是觉得他们没读过史书,不知道张角的故事?

造反就造反,和神神鬼鬼扯在一起干嘛?没前途的,张角、洪秀全的下场没看到吗?

最重要的是,余诚自己也不愿意啊。

余诚推开窗户,对着李河说:“你看看外边的这些百姓,你觉得他们能有一口饭吃,是我赏给他们的吗?”

“不是啊,他们能有一口饭吃,是因为那是用他们的劳动换来的。如果有一天,你告诉他们如此辛勤的劳动有什么用,只要每天对着我拜几下就有饭吃,那他们和猫猫狗狗有什么区别?”

“神仙嘛,摆在庙里享受香火就够了,无须到此世间来。”

这也是余诚对神仙鬼怪的一贯看法,就像后世说的那样:左眼皮跳,我要发财;右眼皮跳,呸,封建迷信!

进了寺庙道观教堂,可以向满天神佛许愿保佑我发财,可真要赚钱还不是要凭自己的双手?

李河心有不甘,张角有什么本事他不知道,可东家的这一身神通是实打实的。但是东家不愿意,他也没有什么办法。

送走李河,余诚自己也考虑了半天,始终没有什么好办法。穿越这种事,别说李河他们听不懂,就是自己也搞不懂这是什么原理。

摸着挂在胸前的穿越钥匙,余诚喃喃自语:“你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余府。

杨念将已经喝空的奶瓶从婴儿手中夺下,惹来婴儿的一阵哭啼,直到杨念向他手中塞进一支拨浪鼓,婴儿才转哭为笑。

“二奶奶,您母亲来看您来了。”

虽然如今府中只有杨念一个女主人,但她是以妾的身份纳进来的,所以尽管余诚并没有正房夫人,但只要他没开口,余府其他人也只能称呼杨念一句“二奶奶。”

听到母亲来了,杨念开心的站起来就往出走。出了二门,果然见母亲正坐在门房外的凳子上。

杨母在杨念的带领下进了二门,来到杨念屋内坐下后,才不忿道:“念儿你是怎么管的这些下人,我来了连门都不让进,让我在门房坐着等着,还要你亲自来接。”

杨念道:“这是老爷亲自定的规矩,后院等闲不让别人进,想进的话只有后院的人陪着才行。”

“这恁大得规矩。”杨母嘟囔了一句,看着女儿的脸蛋圆润了许多,又不由开心起来。

“你孩子都怀上了,姑爷也没说要把你扶正的话?”

杨念摇摇头,余诚这段时间都待在田庄那边,连面都见不着。

杨母将一块红布包着的东西偷摸递给杨念,说:“这是娘从十二祖母庙里求来的符,听说可灵验了,你把它挂在房子东南角,管保你生个大胖小子。”

杨念道:“不用了吧,他不是看中这些的人。”

杨母道:“男人嘛,嘴上就算不说,心里也肯定还是喜欢儿子的。女儿再好,那也终究是别人家的人。”

杨母又絮絮叨叨说了半天,想起今天来的正事,说:“我听说姑爷在城外又置办了一处田庄,这生意是越发兴旺了。你爹说姑爷在这边无亲无故的,咱们得多帮衬着些。你大哥不是闲着吗,不如你给姑爷说说,给你大哥寻个差事。外人哪里有自家人来的可靠。”

杨念犹豫半天,也没敢打包票,最终勉强道:“我试着问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