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历史军事>朕!大明暴君崇祯,既风流也霸道>第17章 秦良玉、孙承宗 、吴阿衡

王承恩着实被崇祯的这话给噎到了,就是打死他他也想不到崇祯会这么说。

崇祯可顾不上王承恩会怎么想,坐在桌案后自言自语的算着。

“五万两加五十万两再加二十五万,嗯……朕的内库现在有八十万了。”

得知自己有八十万两时,崇祯脸上一副奸商的嘴脸,哪里还有半分帝王的样子,活脱脱的就是一个守财奴。

其实八十万两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就是杯水车薪。

可耐不住现在的崇祯,前世是个打螺丝的穷逼,穿越后也是个穷逼皇帝。

现在突然有了这么一笔钱,自然会出现一时的忘我。

在一阵欣喜后,崇祯也恢复了帝王该有的模样,又开始琢磨起了大明的国事。

如果自己没记错的话,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匪,在凤阳刨了朱家祖陵后就会一路向西回到陕西。

原本有卢象升和洪承畴配合,流匪基本上不敢和朝廷大军硬刚,只是时不时搞搞偷袭,然后到处流窜抢劫城镇。

可现在自己把卢象升和天雄军调到京师,只剩洪承畴一人恐怕难以对流匪造成威胁。

所以,得找一支军队接替卢象升配合洪承畴剿匪。

想到这崇祯又不自觉的敲起了桌案,发出咚咚咚的声音。

崇祯一边敲一边想着,大明兵部记录在册的各地屯田兵,加上驻守九边的边军和拱卫京师的京营共计两百万左右。

可这两百万里除了吃空饷的还剩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最重要的是这两百万里面能打的更是凤毛麟角。

所以想找到一支能顶替卢象升天雄军的军队还真不是那么容易。

一个个人名在崇祯的脑海里飘过,山东左良玉、江南苏北的刘泽清,湖广的长江水师,想了半天始终没有让崇祯满意的人选和军队。

崇祯暗自摇头,这几支人马没有一个靠得住的。

长江水师就不说了,弱得连山匪都不如。

至于刘泽清和左良玉名义上是官军,实则和流匪也没什么区别。

在历史上到了明朝末年,两人更是纵兵屠城、抢劫,杀人放火无恶不作。

就在这一筹莫展之际,王承恩的声音打断了崇祯的思绪。

“皇爷,喝口参茶,暖暖身子吧!这是四川苍溪进贡的明参。”

王承恩一边说着,一边将参茶放在崇祯面前的桌案上。

崇祯听到王承恩的这句话,脑中灵光一闪,自言自语的说道:“对,四川,我怎么把四川给忘了。”

崇祯没有去喝参茶,转而对王承恩吩咐道:

“王大伴,擢四川秦良玉率白杆军北上,进驻陕西汉中配合洪承畴剿匪。”

崇祯说完想了想,补充道:

“另外从内库调拨三十万两给秦良玉作为军饷,再告诉她,到陕西后可以从灾民中招收符合从军条件的青年人扩充白杆军,人数不设上限。”

“老奴遵旨。”

王承恩先是应了一声,然后再度开口:“皇爷,直接给秦良玉下明旨,没有兵部和内阁的加印这……。”

王承恩只是说到这里就没有再继续,崇祯也已然明白了王承恩的意思。

不在意的笑了笑,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放心吧!秦良玉一定会遵旨而行的。”

崇祯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他相信秦良玉是一个爱国之士。

崇祯三年皇太极兵围京师,秦良玉在没有得到任何指令的情况下,依旧带领白杆军勤王救驾,这就说明他是忠于大明的。

而且这些年来只要一有机会,秦良玉就会率军和流匪作战,并且战绩斐然。

就凭这两点,崇祯坚信,秦良玉接到自己的圣旨后,定然不会推脱。

崇祯也坚信有了秦良玉的配合,再加上自己减免税收的举措,还有后续将要推出的赈灾策略。

崇祯不指望能一举消灭流贼,但相信一定会得到控制,削弱流贼的实力。

崇祯细细琢磨,流贼的事以现在大明的情况暂时就只能这样了。

现在令崇祯头疼的是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明年建奴会从居庸关而入。

而宣大总督梁廷栋几乎没有做什么抵抗就把阿济格放了进来。

而且在阿济格撤走之时,梁廷栋和兵部尚书张凤翼只是率军远远跟着,不敢和建奴对战。

所以,这个梁廷栋和张凤翼是必须要换掉的。

再有就是辽东防线要做出一定的调整。

想着想着,崇祯又开始敲起了桌子。

咚咚咚的声音回荡在御书房。

足足过了一盏茶的时间,崇祯才缓缓开口:

“王大伴,传秘旨给孙承宗和蓟辽总督吴阿衡进京觐见。”

此时的孙承宗因为之前辽东防线的事被人弹劾,无奈之下只得请辞,闲赋在老家高阳县。

而崇祯正是打算用孙承宗接替梁廷栋总督宣府、大同。

孙承宗在历史上清军入高阳时,拒不投降率全城军民抵抗,最终不敌,全家上下四十八口全部战死。

虽然说他在任职蓟辽总督时期,在辽东行使的一些政策在历史上褒贬不一,颇受争议。

但是此人对大明绝对是忠心耿耿,也许攻城不足,但守城有余。

这也就是为什么崇祯打算用孙承宗的原因,而不是像历史上那样,再梁廷栋死后启用没有过边境驻防经验的卢象升。

卢象升虽然有军事才能,但也不是万能的,超出了他能力所及他也做不好事。

没有任何边防经验的卢象升任职宣大总督后,并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所以说卢象升还需要锻炼。

至于蓟辽总督吴阿衡,崇祯并不打算换,此人在历史上可能是被误解的最深的一个人。

都盛传他是因为醉酒无力指挥,最后死于清军刀下。

实则并不是那样,当时清军来攻,总兵吴国俊畏战逃跑,吴阿衡率军支援,可惜孤军奋战被困,战至力竭被俘,清军逼降。

吴阿衡大义凛然,慷慨陈词:“我身为大明将领,死为天国英灵,绝不屈膝投降。”

恼羞成怒的清军斩掉吴阿衡的双膝、拔掉舌头生生折磨致死。

说到底,这个吴阿衡是大明的忠烈之士。

“老奴遵旨。”

王承恩虽然不解,皇爷今天连下两道圣旨都避开内阁是为什么。

但显然这不是他应该问的,他只要遵从皇爷的旨意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