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历史军事>从原始部落到清末>春秋战国追加篇——伍子胥

伍子胥(?~前484年),名员,又名贠,字子胥,楚国(今属湖北监利)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春秋后期楚国大夫伍奢之子。

伍子胥原为楚国人,父亲伍奢因直谏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逃至吴国,投靠公子光门下,策划刺杀吴王僚。前514年,刺杀吴王僚之子庆忌成功,伍子胥官至吴太宰。前512年,提出将吴军分为三部轮番攻楚的建议。前506年,伍子胥与孙武等人在柏举击败楚军主力,长驱攻入楚都郢。

前496年,吴王病亡,吴王夫差采纳太宰伯嚭放回勾践的建议,伍子胥当面反对吴王的做法,但是没有被采纳。伍子胥又规劝吴王不要攻打齐国,因夫差取得艾陵之战的胜利,而渐渐被吴王疏远。前484年,吴王夫差赐剑令其自尽,死后尸体被投入钱塘江。

伍子胥是古代水战兵法的开创者,在中国兵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代表作品有《水战兵法》。伍子胥对苏州的水利建设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主持开挖了世界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既避免了吴地的水患,又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对当地百姓的生计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建,太子被费无忌所诬陷,伍奢也受到了牵连。费无忌对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有才干,不杀掉将成为楚国的祸患。可将他们的父亲作为人质将他们召来,不然就会成为楚国的祸害。”

楚平王派使者对伍奢说“你若将你的两个儿子招来可免你一死,不然性命难保。”

伍奢说:“伍尚为人仁厚,召他一定会来。伍员为人刚烈暴戾,忍辱负重,能成大事,他料到来后会一起被擒,一定不会来。”平王不听,仍然派使者召伍奢的两个儿子。

使者对伍奢的两个儿子对说:“你们若来,我就让你父活命;不来,马上就杀掉伍奢。”

伍尚要去,伍子胥说:“楚王召我兄弟,并不是为了让父亲活命,是怕我们逃脱后成为祸患,所以拿父亲作为人质,假意召我兄弟俩,我兄弟俩一到,父子三人就会一起被杀,对父亲的死活有什么好处呢?况且去了便不能报仇雪恨。不如投奔别的国家,借他国的力量来雪父亲的耻辱,一起束手待毙是没有作为的。”

伍尚说“:我知道应召前去也不能保全父亲的性命,可是只怨父亲召我们以求生路,而我们不去,以后又不能报仇雪恨,到头来岂不被天下人耻笑。”

又对伍子胥说“:你可逃走,你可以报杀父之仇,我将安心就死。”伍尚束手就擒,使者来捕伍子胥。伍子胥挽弓搭箭对着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走了。

伍奢听说伍子胥逃走了,叹息说:“楚国君臣将要苦于战争了!”伍尚到了楚国都城,楚王将伍奢、伍尚一道杀死。

此时伍子胥欲逃往吴国,奈何路途遥远,只好作罢。之后他因太子建在宋国,遂投靠之,但宋国内乱,只好与太子一起奔郑。在郑国,太子建和晋国大夫中行寅合作,联合推翻郑定公,被定公知晓而被杀,最后子胥只好偕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一起投奔吴国。途中过陈国欲出昭关到吴国,昭关守卫正在到处抓拿他们,两人只好徒步逃走。

伍子胥出了昭关,怕有追兵赶来,急忙往前奔跑,但遇到一条大江拦住了去路。正着急时,江上有个老渔夫划着小船过来,把他渡了过去。过了大江后,伍子胥感激万分,摘下身边的宝剑,交给老渔夫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值一百两金子。送给你,聊表我的心意。”

老渔夫回答说:“楚王为了追捕你,出了五万石的米粮作为赏金,还答应封告发者为大夫的爵位。我不贪图赏金、爵位,怎么还会贪图你的宝剑呢?”

伍子胥逃出楚国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不久就生病了,此时盘缠用尽,只好拖着病躯,沿路乞讨。

到了吴国,吴王僚刚刚继位执政,公子光做将军。伍子胥通过公子光的关系求见吴王。过了许久,楚平王因为楚国的边城钟离与吴国的边城都养蚕,两个女子为争采桑叶互相厮打而大怒,以致于两国兴兵交战。吴国派公子光讨伐楚国,攻破楚国的钟离、居巢凯旋。伍子胥劝吴王僚说:“楚国可攻破,希望再派公子光去。”

公子光对吴王说:“那伍子胥的父兄被楚王杀害,劝大王讨伐楚国是为了报私仇罢了。攻打楚国未必能攻破。”

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有野心,想杀掉吴王而自立为王,又不能说穿此事,于是就将专诸推荐给公子光,自己退出朝廷与太子建的儿子胜躬耕于田野。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病死。当初,楚平王夺太子建的秦女所生的儿子轸,到楚平王死后,竟即位称王,这就是楚昭王。吴王僚趁楚平王死了,派两位公子率兵袭击楚国。楚国派兵切断吴兵的后路,使吴兵不能返回。吴国国内空虚,公子光就派专诸行刺吴王僚而后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阖闾继位后,志得意满,就召伍子胥赐官行人,与他共商国事。

先前受吴王僚派遣率兵攻打楚的两位公子,因退路被切断不能返回。后听说阖闾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就率领军队投降了楚国,楚国将舒地封给了他们。阖闾即位三年,就兴兵与伍子胥、伯嚭攻打楚国,夺取了舒地,并捉拿了当初吴国投降的二位将军。吴军本想进兵郢都,将军孙武说:“百姓太劳累了,不可进兵,暂且等待时机吧!”才撤回国。

公元前511年,吴国再次攻打楚国,夺取了六地和飅地。公元前509年,楚昭王派公子囊瓦率兵攻打吴国。吴国派伍员迎击,在豫章大败楚军,夺取了楚国的居巢。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对伍子胥、孙武说:“原先你们说郢都不可攻入,现在怎样?”

二人回答说:“楚国将军囊瓦贪财,唐国、蔡国都怨恨他。大王一定要大举进攻,务必先得到唐国、蔡国的帮助才行。”

阖闾听了,调动全部兵力与唐国、蔡国共同攻打楚国,与楚国军队在汉水两岸列兵对阵。吴王的弟弟夫概,率兵请求跟随出征。吴王不听,就用自己的部下五千人袭击楚国将军子常,子常大败而逃投奔郑国。于是吴王乘胜前进,与楚军五次交战后,就攻入了郢都。

当天楚昭王出逃。次日,吴王进驻郢都。楚昭王辗转逃到了郧地。郧公的弟弟怀说:“平王杀死了我的父亲,我杀死他的儿子,不也可以吗?”郧公担心他的弟弟杀害昭王,就与昭王一起投奔随地。

吴军包围了随国,对随人说:“周朝在汉水流域的子孙全被楚国杀尽了。”随人想杀昭王,王子綦将昭王藏起来,自己装扮成昭王来对付他们。随人对于是否把昭王交给吴国占了一卦,不吉利,就谢绝吴国,没有交出昭王。

当初,伍子胥与申包胥是挚友,伍子胥逃跑时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毁灭楚国。”申包胥说:“我一定要保存它。”等到吴兵攻进郢都,伍子胥寻找昭王,没找到,就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挖出尸体,抽打了三百鞭才罢休。

申包胥逃到山中,让人对子胥说:“您报仇的手段,太过分了吧!我听说,人多能战胜天,天也能毁灭人。您曾是平王的臣子,亲自拱手称臣侍奉他,今天竟至污辱死人,这难道不是违背天理到了极点了吗?”

伍子胥对来人说:“替我谢谢申包胥,说我就像太阳快落山了,但路途还很遥远,所以我要倒行逆施。”

于是,申包胥逃到秦国告急,向秦国求救。秦国不答应,包胥站在秦王殿上,昼夜痛哭,七天七夜哀声不绝。秦哀公可怜他,说:“楚王虽残暴,但有像这样的臣子,怎能不保存楚国呢?”就派了五百辆兵车救楚国攻打吴国。不久,在稷地打败吴兵。

适逢吴王久留楚国搜寻昭王,阖闾的弟弟夫概趁机逃奔回国,自立为王。阖闾听到这个消息,就放弃楚国返回吴国,攻打他的弟弟夫概。夫概被打败,就逃奔楚国。

楚昭王见吴国发生内乱,就重返郢都,将堂奚谷封给夫概称作堂奚谷氏。楚国又与吴国交战,打败吴国,吴王就回去了。两年后,阖闾派太子夫差率兵攻打楚国,夺取番地。楚国害怕吴国再次大兵压境,就离开郢都,迁都到鄀城。当是时,吴王采用伍子胥、孙武的计策,西边攻克了楚国的疆土,北边威镇齐国、晋国,南边收服了越人。

公元前496年,阖闾与越王勾践大战,中箭,阖闾伤脚拇趾,伤重不治,死前嘱子夫差,勿忘杀父之仇。并托伍氏辅佐少君,封他最高官职,称相国公。

夫差继位后,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投降,伍子胥认为应一举消灭越国,但是夫差为伯嚭所谗,不听“联齐灭越”的主张,反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对他的儿子说:“我多次规劝大王,大王不采纳我的意见,我现在已看到吴国的末日了。你与吴国一起灭亡,没有好处啊!”于是将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就返回吴国向夫差汇报。伯嚭乘机进谗言,诬陷伍子胥有谋反之心。

公元前484年,夫差便赐死伍子胥,赠剑令他自尽。伍子胥仰天长叹说:“唉!奸臣伯嚭作乱,大王反而杀我。我使你的父亲称霸诸侯。在你还未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几位公子都争立为太子,我与先王冒死力争,差点不能被立为太子。你被立为太子后,想将吴国分一半给我,但我并不敢有这种奢望。可是如今你竟听信奸佞小人的谗言而杀害长辈。”

伍子胥在愤恨之余,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吴王夫差极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吴人哀怜他,为其在江上立祠,命名为胥山。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夫差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

伍子胥有一子被托付于齐国的鲍氏,后来别为王孙氏。

吴国封地在江东太湖流域(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区),都城前期位于梅里,后期位于吴(今苏州)。

伍子胥在吴中之地“相土尝水,象天法地” ,充分考察了地理和水文条件,认为太湖东岸的丘陵和平原之间:西面有湖泊、丘陵为屏障,不利于楚国进军,且能为筑城提供大量石料;吴中平原沃野、鱼米之乡,正是绝佳的大后方。

伍子胥构筑了周长47里的大城和周长10里的内城姑苏古城。伍子胥对苏州的水利建设也作出了巨大贡献。“胥溪”、“胥浦”的开掘和疏通,既避免了吴中地区的水患,又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新都包括大小两城。“阖闾大城”周长近20公里,地点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作为卫城的“阖闾小城”,周长也有近4公里,在太湖北岸,今江苏省无锡、常州两市交界处。

伍子胥率众开挖了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胥江的出现,既避免了吴地的水患,又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对当地百姓的生计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胥江由伍子胥加以疏凿的说法,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宋代水利家宜兴人单锷于元佑四年(1089年)所着的《吴中水利书》引用了钱公辅之说:“自春秋时,吴王阖闾四年(前511年)用伍子胥之谋伐楚,始创此河,以为漕运,春冬载二百石舟,而东则通太湖,西则入长江,自后相传,未始有废。”

而胥江通航在当时意义重大,吴国的舟师可直接出现在安徽芜湖市附近的大江之中。据说当年吴国六万水军,由太湖出发沿着胥溪悄悄西进,突然出现在巢湖楚军面前,结果五战五捷,攻破楚都郢。

吴王阖闾在夺取政权之后,也有向外扩张、与他国争霸的野心。伍子胥利用吴王的这一野心,一步一步地把阖闾引向富国强兵、扩军备战,寻机向外扩张的道路。孙武事吴之后,伍子胥与孙武一起,整顿吴国的军备,招兵买马,日夜操练,使吴国逐步强盛。为了削弱楚国的力量,吴王采纳伍子胥和孙武的意见,把吴军一分为三,轮番袭扰楚国。经过几年的袭扰,楚国国力渐衰。吴楚决战的时机日渐成熟。吴国人先是攻占了原属于楚国的舒城,然后西出大别山,直逼汉水。经过吴楚柏举之战,吴国人大败楚军,攻入楚国都城郢。

人物评价

伍奢:员为人刚戾忍卼,能成大事。

费无极: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

伯嚭: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

庄子:伍员、苌弘知事君尽忠,而不知逆君之致祸。

屈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陈轸: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已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

范雎:使臣得尽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之说行也,臣又何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