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历史军事>从原始部落到清末>汉初三杰——韩信

韩信(?-前196年),淮阴(今属江苏省淮安市)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

韩信出身平民,早年家庭贫困,曾寄人篱下,受胯下之辱。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韩信先投靠项梁、项羽,后投靠刘邦,均不被重用。刘邦入汉中时,韩信逃走,被萧何连夜追回,并推荐给刘邦。刘邦于是登坛拜韩信为大将,与项羽争夺天下。汉元年(前206年),韩信献“汉中对”,平定三秦。在楚汉之争的过程中,韩信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横扫魏、赵、代、燕、齐诸国,并数次以兵支援刘邦:蒲坂之战,他以声东击西之计拿下魏都安邑;井陉之战,背水一战,大破赵军;潍水之战,水淹齐楚联军,斩杀楚将龙且;垓下之战,布五军阵诱敌,击破项羽军,最终迫使项羽于汉五年(前202年)自刎于乌江。战后,韩信因功徙封楚王。汉六年(前201年),刘邦开始剪除异姓王,韩信被贬为淮阴侯。汉十一年(前196年),因被人告发参与陈豨谋反,韩信被吕后与萧何合谋杀死于长乐宫,并被诛三族。

韩信擅长治军,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是秦汉之际第一流的军事家,明人茅坤赞其为“兵仙”。他不仅指挥过许多重大的取得辉煌战绩的军事行动,而且具有深厚的兵学素养,留下了兵学着作《韩信》三篇,是《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兵权谋十三家”之一,与孙武、孙膑、商鞅、吴起等兵家并列。此外,韩信曾与张良一同整理流传各家兵书。

韩信是淮阴(淮阴在战国时期属楚国,秦朝统一后,淮阴县隶属于东海郡)人。

韩信青少年时期,既贫穷又没有好的品行,无法被选为官吏,又不能经商维持生计,常去别人家里蹭吃蹭喝,于是人们大多都讨厌他。尽管风评不佳,但韩信却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志向。母亲去世后,韩信家中已经穷得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了,但韩信还是找了一处又高又宽敞的坟地,想着将来那坟地四周能安置下一万户人家来守墓。

韩信曾经多次前往南昌亭的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很讨厌韩信,在一天早上提前把饭煮好并且吃光。到了吃饭时,韩信去了,却没有给他准备的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

韩信在城下钓鱼,一群大娘在河边漂洗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王孙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淮阴县的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佩带刀剑,其实是个胆小鬼。”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秦二世二年(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趁势平定江东渡过淮河北上,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却在其麾下默默无闻。次年(前208年),项梁败死,韩信又归属其侄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

汉元年(前206年),汉王刘邦入蜀之时,韩信离楚归汉,担任连敖(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后来韩信犯了法,理该被处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经被斩杀,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抬头仰视滕公夏侯婴,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谈,很欣赏他,于是进言刘邦。刘邦让韩信担任治粟都尉(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萧何十分赏识他。刘邦从长安到达南郑,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韩信觉得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过自己而刘邦不用,于是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军中有人向刘邦报告说:“丞相萧何逃跑了。”刘邦大怒,像是失掉了左右手。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刘邦,刘邦既生气又高兴,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

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刘邦问道:”你去追回来的是谁?”

萧何说:“是韩信。”

刘邦又骂道:“将领跑掉的有好几十个,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

萧何说:“那些将领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国士。大王假如只是想一直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是想争夺天下的话,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决定罢了。”

刘邦说:“我也打算东出啊,哪能总是憋在这个地方呢?”

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

刘邦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

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

刘邦说:“那么,让他做大将。”

萧何说:“太好了。”

当下刘邦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如果任命一位大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去的原因。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选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设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

刘邦答应了。汉军将领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韩信拜将后,刘邦询问道:“丞相多次提起将军,将军有什么计策能教授给寡人呢?”

韩信于是反问刘邦说:“现在同您东向而争天下权柄的,难道不是项王吗?”

刘邦回答:“是的。”

韩信再问:“那大王自己估计一下,论兵力的英勇、强悍、精良,同项王比谁高谁下?”

刘邦沉默良久,认为不如项羽。韩信再拜,赞同地说:“不仅大王,就连我也觉得您不如项王。可是我曾经侍奉过项王,请让我谈谈项王的为人。项王一声怒喝,千人会吓得胆战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这只能算匹夫之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

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项王虽然独霸天下而使诸侯称臣,可是却不居关中而定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对此忿忿不平。诸侯见项王驱逐义帝于江南,也都回去驱逐他们原来的君王而自立为王了。凡是项王军队经过的地方,无不遭到残杀破坏,天下很多人都怨恨他,百姓不亲近依附他,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强屈服。

名义上虽为天下霸主,实质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强大会很快变成衰弱的!在这种情况下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之人,何愁敌人不被诛灭!把天下的城邑分封给功臣,何愁他们不服从!率领英勇的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敌人不被打散!况且三秦的君王章邯、董翳、司马欣本为秦将,率领秦国子弟已有数年,战死和逃亡的人不计其数,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和将领投降了项羽,到了新安,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活下来,秦人对这三人恨之入骨。

正在这时项羽以军威强封这三人为王,秦国百姓都不拥戴他们。您入武关时,秋毫不犯,废除秦苛酷刑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国百姓无不想拥戴你在关中为王。根据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都知晓。可大王失掉应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汉中做王,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项王。如今大王起兵向东,攻三秦的属地,只要号令一声即可收服。”

刘邦听罢,十分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于是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

汉元年(前206年)八月,刘邦采用韩信的计策,顺着故道县返回关中,袭击雍王章邯。章邯在陈仓县迎击汉军,章邯的军队被打败,退兵逃走;在好畤县停下来再战,又被打败,逃到废丘县。刘邦于是平定了雍地,并继续向东挺进咸阳,率军在废丘包围章邯,并派遣将领们去夺取土地,平定了陇西郡、北地郡、上郡;又派将军薛欧、王吸带兵出武关,借着王陵兵驻南阳郡,到沛县去接刘太公、吕雉。项羽听说后,派兵在阳夏县阻截,汉军不能前进。楚又封原吴县的县令郑昌为韩王,让他抵挡汉军。

汉二年(前205年),汉军出关,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卬降汉。汉军联合齐王田荣、赵王歇共同击楚。刘邦因此得以统制五路诸侯的兵马,共计五十六万人,东出讨伐西楚。四月,刘邦攻入彭城,其后汉军被项羽回师大败而还。韩信再次收集溃散的人马与刘邦在荥阳会合,又在京邑、索邑之间摧垮了楚军,因为这个缘故楚军始终不能西进。

刘邦兵败彭城之时(参见词条睢水之战),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叛汉降楚,齐王田荣和赵王歇也反叛并与楚媾和。六月,魏王豹以给母亲探病为由回到封国后,就封锁了河关,切断汉军退路,叛汉与楚约和。刘邦派郦食其说服魏豹不成,八月,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兵击魏。魏豹把重兵布守在蒲坂,封锁河关(黄河渡口临晋关后改名蒲津关)。韩信故意多设疑兵,陈列船只假意要渡河关,而高邑等将领的伏兵却从夏阳以木盆、木桶代船渡河,袭击魏都安邑。魏王豹大惊,引兵迎击韩信,韩信大胜,俘虏魏豹,平定了魏国,改魏为河东郡。

韩信派人请示刘邦说:“请增兵三万人,臣打算往北方攻取燕国、赵国,向东攻打齐国,往南断绝楚国的粮道,再向西和大王在荥阳会合。”刘邦于是增补三万人给韩信,派张耳和韩信一起,进兵攻打赵国和代国。

韩信拿下魏国后,在九月又攻破代国军队,于阏与擒获代国丞相夏说;同时命令曹参把赵别将戚将军围困在邬县城中,后在戚将军突围时将其追斩。之后曹参率兵到敖仓刘邦的营地。韩信攻克魏国、摧毁代国后,刘邦就立刻派人调走韩信的精锐部队,开往荥阳去抵御楚军。

韩信、张耳统兵几万打算往东经过井陉进攻赵国。赵王赵歇与陈馀陈兵二十万在井陉口抗击汉军。李左车对陈馀说:“韩信渡过西河、掳魏王豹、擒夏说、血洗阏与。现辅以张耳,乘胜欲下赵国,其锋不可挡。可我听说:‘千里运粮,士卒就有挨饿的危险;吃饭时才去打柴做饭,军队就不会吃饱!这井陉口,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列队,行军数百里,其粮必落于后,望您暂拨我三万兵,我从小路断其辎重粮草;您深沟高垒不与其战,汉军前不得战,退不得回,我的部队断绝汉军后路,不出十日,韩信、张耳的头颅就可悬在您的旗下。望您采纳我的计谋,否则定被他俩擒获。”

陈馀昔日的封爵为成安君,后来立为代王,留在赵国辅助赵歇,让相国夏说去镇守代国。陈馀常称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说:“兵法上讲,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敌人,兵力一倍于敌人就可与敌人开战。现在韩信虽然号称兵力数万,其实不过数千人,千里迢迢来奔袭我们,士兵早已疲惫之极,我们却避而不击,若更强大的敌人前来,我们将如何对付?诸侯一定会认为我们胆怯,会轻易地攻打我们。”最终没听李左车的计策。

韩信派人暗中探听,得知李左车的计策没被采纳,非常高兴。大胆引兵前来,离井陉口三十里驻扎下来,半夜选二千轻骑兵,人持一面红旗,从小路来到山坡上伪装隐蔽起来,窥视赵军,并且告诫将士:赵军见我军出击,一定倾巢而出,你们就乘机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拔掉赵国旗帜,插上汉军红旗。同时命令副将传令开一顿小餐,说:“今天打败赵军之后大会餐!”将领们谁都不相信,只好假意称是。韩信又召集将领们分析认为,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势,他们在未见到汉军大张旗鼓之前,定会认为我们遇到阻险而退兵,是不肯轻易发兵攻打我们的。于是韩信派一万人为先头部队,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赵军见汉军摆出只有前进而无退路的绝阵,都大笑不已。

天刚亮,韩信打起了大将军的旗号和仪仗鼓吹,击鼓进军井陉口。赵军果出营迎击,大战良久,韩信、张耳弃鼓旗,佯装打败,退到河边的军阵之中。赵军见状,果然倾巢而出追逐韩信、张耳,争夺汉丢下的旗鼓。韩信、张耳退人河边阵地,水上军迎战赵军,各个拼死作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这时韩信所派的二千轻骑兵,等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争夺战利品的时候,立即冲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竖起两千面汉军的红旗。赵军久战不胜,想退回营垒,却见营中遍是汉军红旗,大惊失色,认为汉军已经把赵王及其将领全部俘虏了,于是阵势大乱,四散奔走逃告。赵将虽斩数人,竭力阻止,却不见成效。这时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在泜水(河北省魏河)斩杀陈馀,活捉赵歇。背水一役,被称为中国战争史上巧妙运用“奇正”原理而取胜的典范之一。

韩信又下令军中不许杀李左车,有能擒者赏千金。不久,擒获李左车,韩信亲自上前松绑,请李左车面东而坐,自己执弟子之礼。

韩信大获全胜,诸将前来祝贺,问到:“兵法上说,布阵应是‘右背山陵,左对水泽’,如今将军却背水为阵,还说破赵军之后会餐,当时我们不服,然而取胜了,这是什么战术?”

韩信说:“这也在兵法上,只是诸位没留心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况且我平素没有得到机会训练诸位将士,这就是所说的‘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这种形势下不把将士们置之死地,使人人都为了保全自己而战;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

诸将听了都自叹不如,更加佩服韩信的用兵之术了。由此可见,韩信能够背水列阵而破敌,正是他活学兵法、超常用兵的结果。

韩信在解答诸将疑惑后,向李左车请教攻燕、伐齐之事。李左车辞谢说:“我听说,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臣不敢语政。现在我是亡国的俘虏,哪里有资格同你谈论国家大事?”

韩信说:“我听说百里奚在虞国时,虞国灭亡,在秦国而秦国称霸,这不是因为他在虞国时愚蠢,在秦国时聪敏,而是在于国君是否重用他,是否采纳他的意见。假使成安君陈馀听了你的计策,那我韩信如今已成了阶下囚了。我是诚心向你求教,请你不要推辞。”

李左车说:“我听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所以说即使是犯人的话,圣人也可以有选择地采纳。不过恐怕我所献的计策不一定值得采用,但我仍愿献上我的愚见。成安君虽有百战百胜之计,可一招失算,军败鄗下,身死泜水。如今将军渡过西河俘虏魏王,擒夏说于阏与,一举攻下井陉口,在不到一上午的时间就打垮赵二十万大军,诛杀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使敌国百姓放下农具,停止工作,吃好的,穿好的,专心倾听您下令进军的消息,这些是的长处。然而将士疲惫,实际情形是难以用兵。如今将军要率领疲惫劳苦的士卒,停顿在燕国坚守着的城池之下,想战又恐怕拖得太久,力量耗尽而不能攻克,实情暴露,而弱燕不肯降服,齐国也必然固守边境以图自强。燕、齐相持不下,那么刘邦和项羽的胜负也就分不出来。这是将军的短处。我认为‘北攻燕、东伐齐’的计策是失策。善于用兵的人常用己之长击他人之短。将军不如按兵不动,休整士卒,安定赵地,抚恤遗孤,日日牛酒犒赏将士,摆出攻打燕国的态势。而后遣辩士去游说燕国,把自己的优势充分显示在燕国而前,燕一定不敢不听从您。燕降服后再派辩士以燕已降汉说齐,齐必从风而服,即使有再聪明的人也不知道该怎样替齐国谋划了。像这样,天下的大事就好办了。用兵之道,本来就有先声夺人,再动实际的策略。”

韩信听从李左车的计策,派使者去燕国,燕王臧荼听到消息立即投降。韩信又请求立张耳为赵王,镇抚赵国,刘邦同意。

此时,西楚多次派兵渡黄河击赵,张耳和韩信往来救援,在行军途中安定了许多赵国城池,并发兵支援刘邦。当时楚军正在荥阳围困刘邦,刘邦逃跑到宛县、叶县之间,收服英布同入成皋,楚军又急忙围攻成皋。

汉三年(前204年)六月,刘邦出成皋向东渡过黄河,与夏侯婴突然来到修武县的张耳军中,一大早自称汉使进入赵军壁垒。张耳、韩信还没起床,刘邦直接进入他们的卧室,夺取了二人的印信兵符,用令旗召集诸将,调换了诸将的位置。等张耳、韩信起床后才得知刘邦来过,不禁大惊失色。刘邦把二人调离原部队,命张耳备守赵地,任命韩信为相国,收集没有调到荥阳的赵兵去攻打齐国。

汉四年(前203年),韩信引兵东进击齐,未到平原渡口,得知郦食其已说齐归汉。韩信想停止,范阳辩士蒯彻劝韩信说:“将军奉诏攻打齐国,而汉王只不过派密使说服齐国归顺,难道有诏令叫您停止进攻吗?况且郦生不过是个说客,凭三寸之舌就降服齐国七十多个城邑,将军统帅几万人马,一年多时间才攻占赵五十多个城邑,一个将军反倒不如一个儒生的功劳吗?”

韩信听从蒯彻说法,率兵渡河击齐。这时齐国已决计降汉,对汉军的戒备松懈,韩信乘机袭击了齐驻守历下的军队,一直打到临淄。齐王田广惊恐,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把他煮死了,并逃到高密,派人向楚求救。

当闻知韩信袭破临淄时,项羽派大将龙且率兵马与田广合力抗汉,号称二十万众。有人前来向龙且献计:汉军远征作战,所向披靡,而齐,楚本土作战兵易涣散,不如深沟高垒,以守为攻。招抚已沦陷城邑,使知齐王存,楚来救,这必定使汉军得不到粮食,会不战自败。龙且轻视韩信,又急求战功,不用此计,率兵与韩信军隔潍水东西摆开阵势。韩信连夜派人做了一万多条袋子,盛满沙土,壅塞潍河上流。率一半军队涉水进击龙且之阵,龙且出兵迎击,韩信佯装败退,龙且以为韩信怯弱,率军渡江进击。这时韩信命人决开壅塞潍水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龙且的军队大半没有渡过去。韩信挥军猛烈截杀,杀死龙且。东岸齐、楚联军见西岸军被歼,四处逃散。韩信率军急渡水追击至城阳,楚兵皆被俘虏。齐王田广逃走不久被杀。

汉四年(前203年),韩信在一连灭魏、徇赵、胁燕、定齐之后,派人向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局势将不会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齐王,这样对形势有利。”

当时,项羽正把刘邦紧紧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刘邦看了韩信上书内容,十分恼怒,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谋士张良、陈平踩刘邦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就此机会立他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则可能发生变乱。”

经二人提醒,刘邦也明白过来,改口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于是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攻打楚军。

龙且战死之后,项羽非常恐慌,派武涉去规劝韩信说:“汉王落在项王手上多次,是项王的怜悯使他活下来,然一经脱身,就背弃盟约进攻项王,这种人不可信任。刘、项争夺天下,胜败在您。您站右,汉王胜,站左,项王胜。项王今天死,明天就是您。您和项王有旧交情,为何不反汉与楚联和,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呢?”

韩信谢绝道:“我奉事项王多年,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所以才离楚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脱衣给我穿,分食给我吃,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汉王如此亲信我,我背叛他是不对的,哪怕是死我也不变心,请替我辞谢项王美意。”

武涉走后,蒯彻知道天下关键在韩信手中,便以相术劝道:“您的面相,不过封侯,且危不可安。您的背相,显贵不可言。”

韩信说:“这话什么意思呢?”

蒯彻说:“楚人起兵彭城,攻至荥阳,却兵困京、索,被阻成皋。汉王统兵数十万,凭巩、洛险要,却兵败荥阳,兵伤成皋,只能逃到宛县、叶县之间,这就叫智勇俱困。如今,不如让楚、汉同时存在下去,您和他们三分天下。凭借您的贤圣以及强大的军队,迫使燕、赵屈从,为天下百姓请命,割大弱强,以立诸侯,便可以使天下归服于齐。”

韩信说:“汉王把他坐的车子给我坐,他穿的衣裳给我穿,他吃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乘坐他人的车子,就要承载他人的祸患,穿着他人的衣裳,就要怀揣他人的忧患,吃了他人的食物,就要为他人的事业效死,我怎能见利背义呢!”

蒯彻说:“陈馀、张耳本为刎颈之交,到头来,两人却都想置对方于死地。您和汉王的交情比得过这两人吗?大王涉西河,虏魏王,擒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这叫功高无二,略不世出。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哪里是您可去的地方呢?”韩信说:“先生暂且休息吧,我会考虑的。”

数日后,蒯彻又说道:“听取别人的善意,就能预见事情发展,办事坚决是智者果断的表现,犹豫不决是办事情的祸害。”韩信还是不忍叛汉,自认功勋卓着,汉王不会夺去自己的齐国,便谢绝了蒯彻。蒯彻规劝没被采纳,就装疯做了巫师。

最终,韩信没有反叛汉王刘邦,但却也没有按照约定去与刘邦会师。

汉五年(前202年),刘邦趁项羽无备,楚军饥疲,突然对楚军发动战略追击。约韩信从齐地,建成侯彭越从梁地南下合围楚军。汉五年十月(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韩信与彭越没有前来会师。刘邦追击楚军至固陵(淮阳西北),楚军反击,刘邦大败而归。

为了让韩信、彭越出战,刘邦听从张良之谋,划陈县以东至海边广大地区为韩信封地;封彭越为梁王,划睢阳县以北至谷城(山东东阿南)为其封地。由韩信指挥此战。韩、彭遂率兵攻楚;韩信从齐地南下,占领楚都彭城(江苏徐州市)和今苏北、皖北、豫东等广大地区,兵锋直指楚军侧背,彭越亦从梁地西进。汉将刘贾会同英布自下城父(今安徽亳州城父镇)北上;刘邦则率部出固陵东进、汉军形成从南、北、西三面合围楚军之势,项羽被迫向垓下(安徽灵璧南)退兵。

十二月,汉军与楚军决战于垓下。汉军由韩信统领,共计三十万,分为六个部分,孔将军孔藂为左翼,费将军陈贺为右翼,刘邦在其后,周勃、柴武在刘邦的部队之后。楚军由项羽统领,共计约有十万。韩信先率前锋与项羽交锋,不利,向后退却。孔藂、陈贺从左右两边纵兵攻上去,楚军不利,淮阴侯乘势再次攻上去,大败楚军于垓下。楚军大败,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屡战不胜,兵疲食尽。夜晚听到汉军从四面传来楚国歌声,项羽大感震惊,认为楚国已经被汉军全部占领。韩信乘势进攻,楚军大败,十万军队被全歼,项羽逃至东城自刎而死。

项羽失败后,刘邦立刻回到定陶,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封韩信为楚王,定都下邳(江苏邳县东)。

韩信到楚国后,召见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赏赐她千金。轮到下乡南昌亭长时,赏赐给他一百钱,并说:“你,是个目光短浅的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又召见曾经侮辱自己,让他从胯裆下爬过去的少年,封他为中尉,并且告诉诸将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了他没有正当理由,所以就忍了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韩信向来与项羽旧将钟离眜交好。项羽兵败后,钟离眜去投奔韩信,刘邦记恨钟离眜,听说他在楚国,便下令楚国逮捕。当时韩信刚到楚国,巡行县城乡邑,进进出出都带着军队。

汉六年十月(前201年),有人上书控告韩信谋反,刘邦询问各位将领,将领们说:“赶紧发兵把这小子坑杀了吧!”

刘邦沉默不语。刘邦去问陈平的意见,陈平谦让推辞了一番,问道:“诸位将领都说了些什么?”

刘邦全部告诉了他。陈平问:“上书告韩信谋反的事还有人知道吗?”

刘邦说:“没有。”

陈平问:“韩信知道吗?”

刘邦说:“不知道。”

陈平问:“陛下的兵跟楚国相比哪边更精锐?”

刘邦说:“比不过楚国。”

陈平问:“陛下的将领有用兵超过韩信的吗?”

刘邦说:“没有。”

陈平说:“兵没楚精,将没楚强,却要发兵攻打,这会促使他跟我们交战,我认为陛下这样很危险。”

刘邦说:“那该怎么做?”

陈平说:“陛下先假装巡游云梦泽,抵达楚国西部边界陈县时召集诸侯来会见,等韩信拜见时,便可趁机将他拿下。”

刘邦将到楚国时,韩信想发兵反叛,又自认为无罪过;想谒见,又怕被擒获。有人建议韩信说:“大王杀了钟离眜去朝见皇上,皇上一定高兴,就没有祸患了。”韩信找钟离眜商议,钟离眜说:“汉军之所以不来攻取楚国,是因为我在您这里;您想捕杀我去讨好皇帝,我今天死了,您也要跟着灭亡。”

于是大骂韩信说:“您不是一个有德行的长者!”最终自刎而死。韩信带着钟离眜的首级去见刘邦,在刘邦还没抵达陈县时,韩信在郊外的道路上迎接他。刘邦预先安排了武士,见韩信来了,就让人逮捕韩信,把他安放在后车上。

韩信大喊着说:“果然像人们说的那样,‘狡猾的兔子一旦死去,追捕的猎狗就该被烹煮;高飞的鸟儿一旦绝迹,优良的弓箭就该被敛藏;敌人的国家一旦破灭,谋划的臣子就该被消亡’,现在天下已经平定,我当然也就该被烹杀了!”

“有人告你谋反啊。”刘邦回过头对韩信说:“你别说话!你谋反,姿态已经很明显了!”

武士把韩信反绑,给韩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阳后,刘邦赦免了韩信的罪状,削去王位,将韩信改封为彻侯(列侯),号为淮阴侯,封地在韩信故乡淮阴县。

史书上记载韩信当时的罪名是“擅发兵”,即是指他在楚国“陈兵出入”的情况。樊哙、夏侯婴、灌婴、靳歙、灵常等将领也随同刘邦前往陈县,参与了逮捕韩信的行动。梁王彭越当时也听从号召,去陈县朝觐刘邦。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知道刘邦畏惧厌恶他的才能,所以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韩信由此日益怨恼忿恨,在家中闷闷不乐。对于和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人处在同等列侯的地位而感到羞耻。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自称臣下,并说:“大王竟然肯光临臣下的家门!”韩信出门后,自嘲道:“我居然活到了和樊哙这种人为伍的地步!”

刘邦曾经悠闲地和韩信谈论各位将军才能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刘邦问韩信:“像我这样的能统率多少兵马?”

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

刘邦说:“你怎么样?”

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

皇上笑着说:“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抓住了呢?”

韩信说:“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而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抓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后来,陈豨被任命为代丞相,向淮阴侯辞行。韩信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

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

淮阴侯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发动叛乱,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据说他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随后和家臣商量,趁夜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

韩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害怕他的党羽不到位,于是和萧何合谋,派人假称从刘邦那里回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要来祝贺。萧何欺骗韩信说:“就算生病,也勉强去祝贺一下吧。”韩信入宫,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将他斩杀。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彻的计谋,以致被妇孺之辈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

刘邦从平叛陈豨的军中回到长安,见韩信已死,又高兴又怜悯他,问:“韩信临死时说过什么话?”吕后说:“韩信说悔恨没有采纳蒯彻的计谋。”刘邦就诏令齐国捕捉蒯彻,后被蒯彻说服,将其赦免。

韩信在楚汉战争中,他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战功最大。刘邦称赞他“战必胜,攻必取”。其军事活动如下:

初任大将军时,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建议刘邦利用吏卒企望东归的心情,举兵东向,很快占取关中。

汉二年(前205年),刘邦兵败彭城(今江苏徐州)后,韩信迅速派兵与刘邦残部会合荥阳,阻挡了项羽的攻势。

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时,韩信则率兵在项羽的侧翼发动了一系列攻势。他在击魏时,先以疑兵佯渡临晋,主力却出其不意地奔袭安邑,于是俘虏魏王豹,平定河东郡。

汉三年(前204年)十月,韩信在破代后,率兵东下井陉击赵。当时赵王歇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在数量上居于绝对优势。韩信一面以轻骑二千人伺机偷袭赵营,同时以主力万人背水为阵,诱使赵兵倾巢出击。随后汉军两面夹攻,获得全胜,赵王歇被虏获。之后又北上降服燕国。

汉四年(前203年),韩信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之战中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

汉五年(前202年)十月,又奉刘邦命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韩信熟谙兵法,常能创造性地运用战略战术,为后世兵家所推崇。他的军事思想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从战略大局着眼,重视民心向背。韩信初拜大将军,即献“汉中策”,指出项羽凭匹夫之勇,行妇人之仁,但 “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 “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据此,他建议刘邦“任天下武勇”,“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经营北方战场,以少胜多。韩信灭魏后,请兵三万,经营北方战场, “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粮道”,一路扩充地盘,收编士卒, “多多益善”,建立了一支三十万人的大军,在有效支援刘邦荥阳正面战场的同时,完成对项羽军队的战略包围。

战役指挥注重避实击虚,以正合,以奇胜。汉军出汉中,韩信令“明修栈道”以麻痹敌人,暗率大队潜行渡渭水,直趋陈仓,出敌之不意,一举定三秦。破魏之战,韩信知魏军主力集中守御在蒲坂(今山西永济西)临晋渡口,便在临晋西岸集结船只,作渡河的假象,以误导魏军。自率汉军暗中在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渡河,迅疾南下攻击魏国主力,收奇袭之效。

重视心理因素。破赵之战,韩信的作战决策,始终以心理因素为依据。汉军士卒多为临时收编征发,未经严格训练,韩信认为,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今予之生地,皆走”,“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便背水列阵,士卒“皆殊死战,不可败”。与此同时,韩信另“出奇兵二千骑”,“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归壁见处处皆为汉军赤帜,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震撼之下,心理完全丧失平衡,仓皇逃遁,汉军得以出奇制胜。

韩信用兵,常能创新,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颇有贡献。

历史评价

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萧何:“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英布:“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

司马迁:

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