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历史军事>从原始部落到清末>西汉篇——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及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大将军霍光的兄长。

霍去病十八岁任剽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度功冠全军,封爵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年),二十岁的霍去病升任骠骑将军,指挥两次河西之战,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总计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沉重打击匈奴右部。汉武帝分徙匈奴降众于边塞之外,因其故俗置五属国,又在其故地先后设立河西四郡,由此沟通了自内地与西域的直接交往,对西汉和匈奴势力的消长发生显着的影响。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与卫青率军深入漠北,于漠北之战中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七万余人,追击匈奴军直至狼居胥山与姑衍山,分祭天地,临翰海而还。此战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战后加拜大司马骠骑将军,与卫青同掌军政大权。

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仅二十四岁。汉武帝赐谥号景桓,陪葬于茂陵,并仿照祁连山的形状为其修筑坟墓。

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歼灭战,为汉武帝时期的军事扩张做出重大贡献。他前后六次出击匈奴,与卫青等人合作,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霍去病出生于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是平阳侯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私生子。霍仲孺当差期满,回到平阳县,与在长安平阳公主府的卫少儿失去联系。因此,霍去病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直到成为骠骑将军后,才与父亲相认。

建元二年(前139年),卫少儿的妹妹卫子夫得幸汉武帝刘彻。一年多后(建元三年至建元四年,约前138-137年),卫子夫全家归幸。卫少儿曾经与曲逆侯陈平的曾孙陈掌私通,从而与陈掌结婚。元朔元年(前128年),卫子夫被立为皇后。霍去病因此在年幼时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外戚家族的一员,过上上流社会的生活。

霍去病在少年时代就“善骑射”。武帝很喜欢他,让他做了自己的近臣侍中。武帝还曾想亲自教授霍去病孙子、吴起的兵法,但霍去病以“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为由推辞。

元朔六年(前123年),年仅十八岁的霍去病被武帝任命为剽姚校尉(“剽姚”意为勇猛劲疾),命其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卫青受诏后,授予霍去病壮士。随后,霍去病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伺机打击匈奴军。这是他第一次统兵,却一举“斩捕首虏过当”(“过当”一般被理解为斩杀敌人数目超过己方损失的数目,《汉书》引汉武帝言载为“斩首捕虏二千二十八级”)的成果,其中包括匈奴的相国、当户等高级官员,同时也斩杀了匈奴单于伊稚斜的祖父辈籍若侯产(籍若侯乃封号,名产),并俘虏单于的叔父罗姑比,两次功冠全军。战后,武帝割南阳郡穰县的庐阳乡、宛县的临駣聚(今河南邓州西北)为冠军侯国,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关于霍去病受封冠军侯时获赐的食邑数目,《史记》与《汉书》相差较大,一说一千六百户,一说二千五百户),以表彰其勇冠三军之意。

元狩二年(前121年),武帝任命二十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东部的浑邪王、休屠王部。在春季攻势中,霍去病率一万骠骑出陇西,“逾乌盭,讨遬濮,涉狐奴”,转战河西五国,辎重多,人马众,对降服者予以宽赦,与单于的儿子交战,几乎将其生擒。再越过焉支山,转战六天,急行军一千多里,最终在皋兰山下(今兰州南部)与匈奴军激战,重创匈奴,杀死匈奴折兰王、卢侯王,歼灭其精锐,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等全部被俘。此役,汉军共斩首八千九百六十级,并俘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自身亦颇有折损(《汉书》载为“减什七”)。战后,霍去病因功加封食邑二千二百户。

在同年夏季的攻势中,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从北地郡(今甘肃环县)率军分路进军。公孙敖迷路迟到,未能与霍去病会合。霍去病孤军深入,远涉浚稽山南的湖泽,越过居延海(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内),过小月氏,攻抵祁连山(也有说法是今新疆哈密的东天山),俘获得单于单桓、酋涂王,收降其相国、都尉以下的降者二千五百人。在此役中,汉军共斩得匈奴军首级三万二百级,生擒匈奴五王,五王母,匈奴单于的阏氏及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让匈奴的实力受到一次极大的打击,而汉军自身折损约十分之三。武帝得到捷报后,加封霍去病食邑五千四百户。而跟随霍去病出征至小月氏的校尉都被封为左庶长,其部下赵破奴、高不识及仆朋均被封侯。

伊稚斜单于恼怒于浑邪王多次的败绩,于是想将其召至单于庭而后诛杀。浑邪王得讯,马上联合休屠王等筹划投降汉朝事宜,并遣使告知汉廷。武帝得到讯息后,担心这是诈降,于是在秋季命霍去病率大军迎接浑邪王等。在汉军渡过黄河,抵达浑邪王大营附近时,浑邪王麾下部分降众不愿投降,密谋逃跑。在此紧急的关头,霍去病率部驰入匈奴军中,与浑邪王相见,斩杀企图逃亡的军士八千人,“降异国之王三十二”。随后,霍去病先将浑邪王单独送往长安,再统领其部众四万余人(号称十万人)归汉。

此役后,西北边境几乎没有匈奴进犯。汉武帝于是减少了陇西、北地、上郡戍守之兵的一半,使全国百姓的徭役负担得到宽缓。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打通内地通往西域的道路奠定了基础。匈奴为此悲歌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与时年二十二岁的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步兵转折踵军数十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

霍去病率五万骑兵,以将军李敢等为大校,出代郡、右北平郡,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大破匈奴军,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霍去病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国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国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北海(一称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此役,汉军斩首七万四百四十三级,自身也损伤十分之三(此取《史记》,汉书记为十分之二)。经此一战,匈奴被汉军在漠南荡涤,匈奴单于逃到漠北,“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匈奴势力大为衰退。

此战后,匈奴失去对东北地区的控制。霍去病将东北的乌桓徙居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为汉侦察匈奴动静。汉朝要求其部落大人每年朝见,并置护乌桓校尉,使乌桓不得与匈奴交通。

汉军回师后,武帝为表彰霍去病的功劳,再增封其食邑五千八百户。霍去病属下的将卒也获得了大量的赏赐,随他出征的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北地都尉邢山、复陆支及伊即靬(伊即轩)都分别获封侯爵,李敢也一举获封关内侯。同时,武帝设置大司马位,以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为大司马(霍去病称大司马骠骑将军)。同时定下法令,使骠骑将军的俸禄同大将军相等。从此以后卫青的权势逐渐减退,而霍去病日趋显贵。卫青的老友和门客多半离开了他,而去奉事霍去病,这些人常常因此而得到官爵。

元狩六年(前117年),因为匈奴伊稚斜单于拒绝对汉称臣,汉武帝再一次进行战争动员,决心歼灭单于主力。然而在准备过程中,或许是多次领兵出征的劳累,长时间处于艰苦的环境,霍去病却因病早逝(后世也有猜测是感染瘟疫而亡),年仅二十四岁。汉武帝因此被迫暂时停止了对匈奴的作战。

霍去病死后,武帝允许他陪葬茂陵,赐其谥号为“景桓”(取义“武与广地”,彰显其克敌服远,英勇作战,扩充疆土之意)。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特意调遣河西五郡的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东的霍去病墓。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大司马冠军侯霍去病”。及至宋代政和三年(1113年),宋徽宗将霍去病与丞相公孙弘、大将军卫青、车骑将军金日磾配享于汉武帝庙廷。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霍去病。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霍去病亦位列其中。

霍去病在短暂的军事生涯中参与的主要战役有:定襄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在这些抗击匈奴的战争中,他“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皆以将军(按:另两出为校尉,从卫青出征),斩首虏十一万余级;浑邪王以众降数万,开河西酒泉之地,西方益少胡寇”。其歼敌之众,辟地之广,在同时诸将中可谓首屈一指。

在西汉前期的汉匈战争中,匈奴总是集中兵力突然进攻,来去如风,使汉军难以组织反击。因此,汉王朝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到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对匈奴的军事组织状况有深入的了解,所以,他们在对匈奴作战时,并不组织数十万大军打堂堂之阵,而是组织人数不多的数万骑兵长途奔袭,直捣王庭。这样的战法,使匈奴来不及召集分散在草原上放牧的男性青壮年组成军队,保卫王庭或单于庭的亲军卫队也无法抵抗数万骑兵的进攻,而王庭、单于庭等首脑部一旦被打散,匈奴也无法再组织有效的反击。所以,卫青、霍去病在对匈奴作战中总能取胜。

历史评价

终军:“骠骑将军霍去病征匈奴,立克胜之功。”(《骠骑论功论》)

司马迁: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