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历史军事>从原始部落到清末>群雄篇——沮授

沮授(?-200年),广平人,东汉末年袁绍的监军。

沮授“少有大志,多权略”。曾为冀州别驾,举茂才,并当过两次县令。后来又当韩馥别驾,被韩馥表为骑都尉。曾对韩馥提出良策,但不被采纳。

在袁绍入主冀州后,沮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帮助袁绍夺取青州、并州、幽州而统一河北。沮授曾对袁绍提出奉迎天子,反对诸子分立,提出三年疲曹的战略,不但没有被袁绍采纳,反而被削弱兵权。

在官渡之战中,沮授提出缓进战术,不被采纳。在乌巢被烧前夕,沮授提出外表护粮,又不被采纳。在袁绍大败后,沮授被俘获,拒绝投降。后来,沮授欲回河北,事败被杀。曹操曾叹息:“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

《三国演义》中,添加了袁绍囚禁沮授的情节。

汉灵帝年间,沮授仕州别驾,举茂才,历二县令,少有大志,长于谋略。曾为韩馥别驾,官拜骑都尉。

初平二年(191年),在韩馥打算出让冀州时,沮授与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劝谏说:“冀州虽然狭小,能披甲上阵的有百万人,粮食够支撑十年。袁绍以一个外来人和正处穷困的军队,仰我鼻息,好比婴儿在大人的股掌上面,不给他喂奶,立刻可以将其饿死。为什么要把冀州送给他呢?”韩馥没有同意。

袁绍夺取冀州后,辟沮授为别驾从事,接着问沮授:“如今奸臣作乱,陛下四处漂泊。我家历代蒙受汉室恩宠,立志尽自己的力量和生命来振兴恢复刘汉天下。然而齐桓公没有管仲不可能成就霸业,勾践没有范蠡不可能保存越国。现在我想与您同心合力,共同使国家安定,您用什么计策匡正帮助我呢?”

沮授进言说:“将军不到二十岁就被朝廷重用,名声传扬全国。赶上董卓废立皇帝的时机,将军奋然生发忠义之心,只身一人骑马出奔,使董卓心裹恐惧。您渡过黄河向北,勃海的百姓稽首归顺。您拥有一个郡的军队,聚集冀州的人马,威势控制黄河以北,名声为天下推重。假使发兵向东,就可以扫除黄巾;还军攻打黑山,就可以灭掉张燕;掉转兵力向北,就必定捉住公孙瓒;以威势胁迫戎狄地区的人,立刻就可平定匈奴。横扫黄河以北,合并四个州的地盘,网罗英雄人才,拥有百万人马,到长安迎接陛下,恢复在洛阳的宗庙,向天下发号施令,征讨不服从的人。凭藉这样的条件争决胜负,有谁能够抵挡!几年以后,建立功业并无困难。”

袁绍听后大为欢喜,立刻表沮授为监军、奋武将军(一作奋威将军),令沮授监护诸将。

兴平二年(195年)冬,汉帝刘协辗转流亡到河东等地,沮授劝说袁绍:“将军世代担任朝廷宰相,历代以忠义辅助国家。如今天子流离,宗庙毁坏,但观察各州郡,表面托名义兵,实则图谋互相攻灭,未有忧虑心存国家关爱百姓的人。而且冀州城大体平定,兵士强大,士人归附,应当去西边迎接大驾,将皇宫安在邺县,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养兵马来讨伐不向王庭朝拜的人,有谁能够抵御呢?”

袁绍高兴,准备听从沮授的计策。颍川人郭图与淳于琼阻止说:“汉朝王室衰败,为时已久。现在想振兴王室,不也太难了吗?况且如今英雄同时兴起,各自占领州郡,联合聚集徒众,动辄有上万人,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接天子在身边,行动就要上奏,服从则权力太小,不服则抗命,这不是什么好办法。”

沮授说:“现在迎接天子,合乎道义,又合宜时机,如果不趁早决定,必有人先去迎接。权变不可失去时机,成功在于行动迅速,希望将军能够决定!”刘协的登基本来不合袁绍的意愿,所以袁绍没有采纳。

次年,曹操却在荀彧的支持下迎献帝迁都许县,成功挟天子以令诸侯。

袁绍非常喜欢第三子袁尚,让他跟随自己身边治理冀州,准备作为嗣子来培养。[7]同时,袁绍任命长子袁谭为青州都督,沮授反对,认为是诸子分立是取祸之道,于是劝谏道:“且年均以贤,德均则卜,古之制也。愿上惟先代成败之戒,下思逐兔分定之义。世称一兔走衢,万人逐之,一人获之,其他人只好罢手,这是因为兔子已经有了名分。选择继嗣,众人年龄相当则从贤德来决定,贤德相当则以卜卦来决定,这是古制。希望您接受前代教训,思考‘逐兔分定’之意。”

袁绍不从,说:“我要让四人各据一州,来观察他们的能力。”

沮授走出袁绍的府门,叹息道:“祸患要从此开始了!”

后来,曹操表拜袁谭为青州刺史,袁绍又任命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袁绍死后,袁尚、袁谭果然因争位而大战。

袁绍挑选精卒十万,骑万匹,准备进攻许都。沮授建议利用优势军力和地理形势,对曹操进行持久战,“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治器械”,同时“分遣精骑,抄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的万全之策,如此作为,三年之后就可以使得曹军疲敝,灭曹定成,而不必急于决战。

郭图反对道:“兵法,十围五攻。如今,以袁公之神武、河朔之强众,来讨伐曹公,易如反掌。如今不灭曹公,以后的图谋就会有困难了。”

沮授说:“救乱诛暴,谓之义兵;恃众凭强,谓之骄兵。义兵无敌,骄兵先灭。曹公迎天子安宫许都,如今举兵南向,是在违反义理。况且,庙胜之策,不在强弱。曹公法令畅通,士卒精练,非公孙瓒等人可比也。如今,放弃万安之术,而兴无名之兵,我实在是为袁公感到忧惧。”

郭图说:“武王伐纣,不曰不义,何况,出兵是讨伐曹公而非讨伐天子,并不是师出无名!而且,袁公的文臣武将都竭力尽忠,民众都想为袁公效力,如果不及时早定大业,实在是思虑的过失啊。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这正是越王勾践之所以称霸、吴王夫差之所以灭亡的道理啊。监军之计,确实很持重、牢靠,但这不是见机行事的灵活应变啊。”

沮授谏阻出兵,违背袁绍的意旨,郭图等乘机进馋说:“沮授监管内外,威权震动三军,如果他逐渐强盛,又怎么能控制他呢?有句话叫‘臣与主同者昌,主与臣同者亡。’这是《黄石》书中所忌讳的。况且统率军队在外的人,不宜参预内政。”于是,袁绍分监军为三都督,让沮授与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还未来得及实行。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前夕,沮授就集合宗族,大散其财并说:“袁公在官渡胜利的话,我们就会有威无不加,但战败的话连自身也不能保住,真是悲哀啊!”沮授的弟弟沮宗不认同说:“曹操的军士马匹不足我们,兄长你何必惧怕呢?”但沮授看得出曹操的雄才说:“以曹兖州的大略,又有挟天子为资本,我们虽然攻灭公孙瓒,但军士疲倦,将军骄横,军队的破败正在这一举。扬雄说:‘六国蚩蚩,为嬴弱姬’,就是这样。”

官渡时,袁绍进军黎阳,遣颜良攻刘延,沮授劝说:“颜良性格促狭,虽然勇猛但不可独自任用。”反对以颜良独自领军,但袁绍不听。后曹操救刘延,斩杀颜良。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袁绍令颜良、淳于琼、郭图共攻刘延。《后汉纪》则记载沮授、颜良、淳于琼、郭图皆参战。

在袁绍将渡河之前,沮授又劝道:“胜负变化,不可不详。如今应该屯留延津,分兵攻官渡,如果能够克胜,再增兵也不迟;如果失利,兵众也可以安全撤离。”袁绍不听。渡河之前,沮授叹道:“主上自负其志,部下贪功夺利,悠悠黄河,我的命运不知道在何方啊!”于是称病不见,袁绍因此憎恨他,将沮授其所余部队交由郭图统领。

袁绍渡河后,驻屯延津南,遣刘备、文丑向曹军挑战,曹操领军击破,文丑更被曹军击杀,震撼袁绍军。

后曹操回到官渡,沮授向袁绍说:“河北兵虽然人多势众但勇猛不如河南兵,河南的粮少而财少过河北;河南利于速战速决,河北利于缓慢战斗。缓慢抵抗,拖长战事。”建议以持久缓进的战术来消耗曹军,但袁绍又不听从。

袁绍攻曹操,合战获胜,曹军退入官渡大营进行固守。于是,袁绍起高楼射箭入曹营,但后为曹军发石车击破。曹军在与袁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袁绍,曹军缺乏粮食。当时,袁绍派遣淳于琼领军带领运粮车。沮授建议:“可另遣蒋奇率领支援军队在运粮军队的外表,以断绝曹军的抄掠。”但袁绍又不从。

后来,淳于琼的运粮军队进至乌巢,距离袁绍大营仅有四十里,突然遭到曹军的袭击,粮草被烧。袁绍将领高览及张合又降曹,令袁军大乱,溃不成军,袁绍带着八百骑兵逃过黄河。

袁绍败逃时,沮授来不及北渡而被俘,被押见曹操,沮授大呼:“沮授不降,只不过被你的军士抓住了。”

曹操与沮授有旧,对沮授说:“分野殊异,因此相互隔绝,没想到今日会把您擒住。”

沮授回答:“袁冀州失策,自己导致败走。沮授智识能力有限,自然被擒。”

曹操说:“本初无谋,不能用您的计策。如今天下大乱超过一纪了,国家尚未安定,我正准备与您共同谋划对策。”

沮授说:“我叔父、母亲、弟弟性命悬于袁氏,若蒙您的心意,请速速将我处死,这才是我的福气。”

曹操叹道:“孤如果能早点得到你,那天下也不足虑了。”于是赦免沮授,并给他优厚的待遇。不久后,沮授密谋回到河北的袁绍阵营,事败被杀。

沮授的姓“沮”音ju,与“沮丧”的“沮”不同音。

在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提到沮授字公与,不过此说并不见于一般史料记载。

另外在《繁阳令杨君碑》的碑阴处有记载“故民朗陵长沮(缺)子辅”之文,虽然名已缺失,此碑立于熹平3年(176年),且繁阳位于魏郡,魏郡与广平的地理位置又相去不远,但沮授卒于200年,故沮子辅其人不可能即是沮授,但可能是沮授族人。

人物评价

《献帝传》:“少有大志,多权略。”(《后汉书》李贤注《献帝传》作“多谋略”)

曹操:“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

郭图:“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

孙盛:“观田丰、沮授之谋,虽良、平何以过之?故君贵审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则伯王之业隆;臣奉暗后,则覆亡之祸至。存亡荣辱,常必由兹。丰知绍将败,败则己必死,甘冒虎口,以尽忠规。烈士之于所事,虑不存己。夫诸侯之臣,义有去就。况丰与绍非纯臣乎?《诗》云:‘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言去邦,就有道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