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历史军事>重生陈玉成之再塑中华>第29章 襄阳坚城

襄阳作为华中要地,汉水穿城而过,分出南北两岸的襄阳和樊城,隔汉水相望,两城在历史上都曾是军事与商业重镇,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城池高大坚固,护城河又宽又深,素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的称号。

襄阳如今有襄阳府团练把守,练总单易谦乃是创办襄阳团练的当朝左都御史单懋谦幼弟。与单懋谦不同,单易谦自幼习武,好兵事,咸丰六年单懋谦回京以后,将襄阳府练总一职交卸与他。

虽然襄阳城不易攻取,素有中华第一坚城之说。不过对于陈玉成来讲,要想经营川陕西部诸省,在南阳盆地站稳跟脚,就必须攻占襄阳。况且襄阳城高墙坚对于冷兵器时代的部队是道不可逾越的坎,不过对于已经拥有红衣大炮和米尼枪的江北太平军来讲,绝不会无法跨越。

六月十六日,陈玉成令舞阳的马融和分兵平定南阳府各县;令从王陈得隆部攻略汝宁府,打通南阳与皖省之间的通道,将河南南部与安徽连成一体;以宋景诗为南阳城主将,驻守南阳,训练兵士;陈玉成则亲率攻取南阳的原班人马,南下攻取襄阳。

大军分为水陆两路,西路由陈玉成的中队中万余人,全部改为枪骑兵走陆路。提前两日出发,经邓县、光化、谷城,从汉水最窄处的牛首市渡过汉水,从西面逼近襄阳;陈安成和唐正才两部万余人,则乘坐征集而来的数百艘大小船只,护卫着火炮、粮草、辎重,沿白河而下,攻取新野后,直取樊城,从东、北两面夹击襄阳。

从南阳到光化,一马平川,沿着清妖修建的驿道,陈玉成部不到两天时间就到了邓县。邓县县令听到太平军攻占南阳的消息以后,就已经做好了随时弃城逃亡的准备。得知太平军杀向邓县的消息以后,在还没有看到太平军的影子时,就卷着搜刮来的金银细软向南逃窜,守城的团练也是跟着一哄而散,太平军兵不血刃进了邓县。

陈玉成部在邓县歇息休整了一夜以后,留下五百太平军以及原来的千余团练防守邓县以后,就马不停蹄地再次杀向光化。光化距离邓县和邓县到南阳的路程基本差不多,都是五十余里。

六月二十日,太平军兵临光化县城,一阵排枪过去,正在城头指挥作战的县令当场被击毙。防守的练丁们也死伤了数十个,一个个吓得逃离城墙,再无防守之心,在练总的指挥下,打开城门举城投降。

陈玉成当下任命练总为光化知县,将其手下千余练丁编为两个小队,留下一千太平军,任命第六小队小队帅秦家兴为城守,并以一部前出左旗营(今丹江口市)防备勋阳方向的清军。这厢太平军还未渡江,谷城的县令已经送来了降表,陈玉成表彰一番以后,仍以其为县令,为太平军镇守谷城。

牛首市地处襄阳西北,紧靠汉水北岸。距离襄阳不过三十余里,自古以来就是水旱码头,交通要塞。从其名称就可以得知,牛首市是周围的一个稍大的集镇。

单易谦得知南阳陷落以后,知道太平军下步定要攻打襄阳,所以他令襄阳府下属各县严格防备,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北方,将斥候撒布唐白河一线,对于襄阳的西北上游方向,防范的却没有那么严密。

直到得知光化、谷城陷落的消息后,才急令将上游沿岸渡船、渔船都收缴一空。陈玉成所部到达牛首市时,清妖派人收缴船只的练丁刚刚离去,牛首集已是无船可用。陈玉成急令各下属各部,沿岸搜索船只,打造木筏,同时派人到谷城、光化一带收集渡船。

咸丰六年(1856)农历八月二十八日,白莲教异名支派灯花教在竹条铺竖旗举事。起义军头戴红巾,故称红巾军。起义时,以高二先为都督,冯三典为将军,范正昌为元帅,拥立朱中立为王。起义军在竹条铺街头贴有布告,明确宣布起义的宗旨是“推翻满清”、“打富济贫”。

红巾军由竹条铺进至龙王集,继又攻占白家集、马家集,形成一块“白龙马”根据地。后又攻打襄阳,失败后, 冯三典率领起义军转战襄阳、光化、均州、房县、竹山等州县,一直坚持到了咸丰七年,才被单易谦联合勋阳府平息掉。尽杀起义的灯花教众以后,单易谦还不善罢甘休,在竹条铺、马家集、龙王集等地大开杀戒,抽三杀一,屠杀无辜村民,杀得汉水尽红,鱼蟹目赤,襄北百姓称之为“蛇蝎练总”。

六月二十日,陈安成率部抵达樊城,当即三面围攻,架起十余门红衣大炮和数十门劈山炮、冲天炮,猛攻定中门。樊城与襄阳不同,樊城乃是汉水沿岸的商业重镇,城墙多用三合土筑成,防守兵力也不过两千余人。在炮火的打击下,守军并未坚持太长时间。

六月二十一日,定中门被击破,太平军一拥而入,占据了了樊城小镇。两千余守军一半被俘,另一半烧毁浮桥以后进入襄阳。陈安成当下将火炮分为两组,一组分布置在火星观叽头石堤,猛轰一江之隔的夫人城;另一组架设到襄阳城东部的鱼梁洲之上,封锁汉水,防止汉水下游的援军前来支援。同时也把襄阳府的水师牢牢地封锁在襄阳码头,防止其外逃。

二十二日,就在陈安成部完成对襄阳的东北两面封锁以后,谷城、光化的船只也开到竹条铺,在附近村民的协助下,很快就架好了浮桥,渡过了汉水。与单易谦有血海深仇的竹条铺附近的村民,也纷纷跟随部队来到了襄阳城下,待太平军攻破襄阳,亲手剐了单易谦。

襄阳城始筑于汉,唐宋年间改为砖城,增设垛堞,新建城楼。明洪武年间重筑,并在城的东北角新添一段城墙,取名新城。全城周长7322米,原有6座城门,分曰:阳春、西城、临汉、拱宸、震华。每座城门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

城四隅设有角台,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清时的襄阳城,建筑较为完整,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点缀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墙飞檐,煞是壮观,整个城池都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受。

襄阳城北、东、南由滔滔汉水环绕,西靠羊祜山、凤凰山诸峰。城墙始筑于汉,后经历代整修,现基本完好,墙体高约10米,厚1.3~1.5米,周长7.4公里, 据山临水,蔚为壮观,明人李言恭诗赞:“楼阁依山出,城高逼太空” 。城下环以护城河,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250米,整个襄阳城布局严谨,形势险要,自古誉为“铁打的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