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历史军事>重生陈玉成之再塑中华>第122章 屯田(上)

当砖井堡这边战事已无悬念时,陈玉成当下令新军和未参战的晋南义勇西出定边城和花马池,准备在马成龙增援未到达之前,尽快占领这块产盐宝地。毕竟这次西征花费不少,而定边和花马池一带盐池的盐税收入可是不少。

清末随着河东盐行销区的逐渐缩小,陕西省食用花马池盐的地方越来越多,包括陕西、汉中、甘肃等十五个厅县,年销量达1228万斤。

清代,陕甘盐池归辖于河东盐法道。康熙二十八年(1689),改花马小池(即惠安堡小池)归甘肃疆臣管理,而大池如故。同治十二年(1873),陕甘总督左宗棠因西陲用兵,筹措军饷,改课为厘,于定边设局,名为花定盐厘局,盐利归于甘省。

这个位面有了陈玉成的出现,左宗棠已与西北无缘。陈玉成身为河东兵备道兼盐法道道台,陕甘盐池正在陈玉成辖下。如今花马池分州和定边受到叛军突袭,盐工逃亡不少,县丞和盐丁更是被叛军全部杀害,盐政无人管理。

不过在叛军突袭花马池和定边后,并不打算就此令盐池荒废,他们也知道盐业利润丰厚,所以未逃走的盐工被他们重新组织起来,继续生产销售。

陈玉成正是打算趁此时机,将定边和花马池分州的大小盐池真正握在自己手中,控制销售渠道,为西征大军提供财力支持。

五月二十日,官军相继收复定边县城、花马池和高平堡后,发现马成龙增援各堡的军队仍未到位后。便以等候粮草弹药补给为名,就此在高平堡一带停下了前进的脚步,隔着麦垛山与安定堡遥遥相望。步军虽然停下了脚步,不过马队却是没有休息,两千马队分为十队,轮流侦探叛军行踪,最远的甚至到达磁窑堡一带。

这些时日,陈玉成也是没有闲着,不是忙于整理盐政,而是忙于打井。定边和花马池虽然都是塞外大城,盐业兴旺时,不管是城镇或是驿站,以及食盐批验的机构所在地,都是商客云集,一派“歌楼酒肆,贾衒繁荣”的景象。

不过那时一城人数最多也不过两三万。而今陈玉成部兵力已经达到了五万众,加上近万俘虏以及双方掳掠的妇孺,还有众多的驼马牛羊,定边两城的水井或者水窖根本就不够用,所以陈玉成急于打井解决吃水问题。

本来这些事情都是后勤参谋的事情,根本无需陈玉成亲自操心。只是定边春夏两季干旱,地表径流大多无水,而且距离也远,仅靠从水质较好的八里河运水,根本不够大军饮用。这些参谋受时代的限制,对地下水源的分布情况了解甚少,所以陈玉成只得亲自操刀上阵。

定边一带在明代被称为三边,包括靖边、安边和定边两县一堡。虽然地表径流较少,不过从后世而来的陈玉成却是曾经陕甘蒙一带驻训过,情况相对了解很多。

据陈玉成了解,定边和盐池一带南部属于黄土高原,雨水稀少,地下水位也较深。百姓多靠秋季雨水较多时,搜集雨水至水窖中解决日常饮水问题。

不过定边、靖边中北部却是属于鄂尔多斯盆地。按照后世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丰富,水位较浅。21世纪20年代,定边县堆子梁镇对11个监测井水位进行监测,半数以上地下水位埋深不超过5米,浅者甚至一到两米就可以挖到水。尤其是现在,还没有经过后世那样的滥开滥采,地下水位只会更高。

除了解决饮水问题以外,陈玉成还有在三边一带发展农业的打算。这个时代,由于地下水未得到利用,三边百姓从事农业者相对较少,种植业也仅限于河流滩地一带,大多从事盐业、商业或者畜牧业。

所以除了城市因为盐业或商业比较繁荣外,百姓生活大多困苦不堪。同时因为承载能力的问题,三边和陕北大多地方一样,百姓困苦,盗匪横行,所以民生更加艰难。

若是能够挖出众多水井,根据三边平坦的地形,就能开垦出大量的水浇田。有了田地的支撑,就能养活大量的人口,加上有花马池的盐业,以及丰富的毛皮资源,虽然没有后世的石油天然气产业支撑,陈玉成觉得这里发展起来应该没有问题。

不过三边北部就是毛乌素沙漠的边缘,中部也有如牛皮癣一样的沙地。若想发展种植业,首要的问题就是治沙。

毛乌素沙漠在先秦时代还是大片大片的森林和草地。只是到经过唐初昭武九姓在这里的滥牧,到两宋时期,毛乌素的沙漠化向东南拓展。明代中后期为了对付蒙古铁骑,于是大规模的“烧荒扒沙”活动就开始了,沙漠面积迅速扩大。

事实上直到清代初期,神木—榆林—乌审旗之间的几千平方公里还是森林草原。顺治年间在蒙陕农牧交错带,沿长城外侧划出一条宽50余里、长2000余里的“黑界地”进行封禁。边外黑界地由于长期封禁,“多年不耕,穑草腐朽,地面色黑”,堪称从事垦殖活动的最佳场所。

只是清末光绪二十八年开放蒙禁以后,从1902年—1908年间的所谓“移民实边”的高潮中,内蒙古西部地区共放垦土地757万亩,东部地区放垦土地2450万亩。

民国以后,无论北洋军阀政府还是国民党,均沿袭了清朝放垦内蒙古草原的“蒙地汉化”政策,并为此制订了许多奖励开垦的办法。

内地农民大规模的滥开滥垦,造成沙漠化日益严重。最严重的是“以粮为纲”那个年代,从20 世纪50 年代后期到90 年代中期的40 年间, 毛乌素地区的沙化面积扩大了 47. 2% , 林地减少了 76. 4%。

这个时代毛乌素沙漠榆林方向,也仅仅逼近长城。据史记载:同治二年, 目视北城沙压残废, 于十月内侣议改筑……于是相度地形, 弃旧城, 南徙, 筑土为垣, 计长四百三十八丈七尺, 高三丈, 阔一丈八”。

陈玉成所处的这个时代,还不像后世那般严重。长城沿线白泥井、柠条梁、小桥畔与城川一带,甚至乌审旗以南地区还是大片大片草原,沙丘也是零零星星分布。而且这些沙丘大多是固定沙丘,比较容易治理。

陕北一带治沙效果最好的就是拧条和油蒿。拧条和油蒿性耐寒极抗旱防风,保水固土能力极强。拧条垂直根系可达2--4米,油蒿则可达到2米以上。拧条和油蒿都不惧沙埋,沙埋后反而利其成长。

而且两种作物都可以作为饲料,尤其是拧条,是骆驼一年四季最爱吃的饲料。拧条固水固氮,改良土壤,茎叶还可以作为绿肥、燃料使用。而且草根花种可以入药,树皮可以作纤维原料。花又是良好的蜜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