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之前, 林晓寒想提前去看看那片御赐的封地。

  毕竟若是要耕种,明年春季一早就要播种。还得提前安排了人手,也免得到时候错过了最佳的耕种时机。

  陆秋成身有官职不得离京, 林晓寒便只得一个人去了。

  不过现在大晋四海平安, 天灾也基本平定了,比不得前些日子那么危险,林晓寒又带了许多人手。

  陆秋成虽然担心, 但也知道林晓寒决定了的事情,自己也阻止不了, 便由着他去了。只反复叮嘱, 让他路上一定小心。

  清晨一早, 林晓寒便坐了马车出发。

  坐车到渔州需要两天一夜, 林晓寒现在出发,天黑之前还要在路上找个客栈住一夜, 第二天下午便可到达渔州了。

  马车一路朝前驶去, 刚刚离开京城的时候路边倒还繁华。然而越往东南方去, 离开京城越远,气候越温暖, 一路的景象就越是破败。

  水灾虽然退去, 但受灾百姓的生活却并没有因此立刻好转。

  沿路许多百姓吃不起饭了, 看到有钱人家的马车, 便冲上前去叫卖儿女,让人好生唏嘘!

  林晓寒心善, 一开始见了可怜人还吩咐家丁送些吃食银钱。然而一路过去, 可怜之人源源不绝, 林晓寒知道自己也帮不过来了,便只能狠下心关上车帘, 避而不见。同时也更加理解了陆秋成之前在外救灾时为何倾尽全力!

  傍晚的时候,马车总算是到了双河城附近。

  双河城一向繁华,这次虽遇天灾,但到底还有几分家底在。城里知府也安排了官差救济灾民,附近吃不饱的百姓都在城门处排队领粥喝,城里也还算安宁。

  林晓寒在城里的客栈住了一夜,倒是十分安全,翌日一早,又出发朝着渔州去了。到了快要日落的时候,才勉强赶到了渔州附近。

  渔州不过是个沿海的县城,自是比不得城市繁华。但好在这次大晋内涝,渔州属于海边,影响也不大,县里除了有些其他地方过来的灾民,倒也还算平静。

  林晓寒到了渔州,便寻了县里最好的客栈住下。这客栈叫做蓬莱阁,有两层楼高,客栈陈设挺一般的,但也算干净整洁。

  从京中一路南下,此时虽然已是深秋,但渔州的气候却仍如夏末一般。

  林晓寒换上轻便的常服,安排众人住下,晚饭的时候,便特地在楼下的大堂里叫了两桌当地的特色美食尝鲜。

  渔州靠海,气候温暖,因有洋流通过,最丰盛的当属海鲜。海鲜倒是好做,只要食材新鲜,白灼清蒸味道都差不了。

  林晓寒美美吃了一顿,随后才将那掌柜的唤来,向他打听渔州封地的情况。

  蓬莱阁的掌柜见林晓寒虽是一个脸嫩的哥儿,但通身气派无双,又带着七八个家丁,对他自是也不敢怠慢。

  然而听到林晓寒打听的那块儿地后,那掌柜的却是神色有些为难,有些犹豫的对林晓寒说道:“这位哥儿,也不知这块地可是您买来的?只是这片土地方圆数十里都长期无人居住,地上也是一毛不拔,连根野草也长不出,只怕是您被人给坑了!”

  林晓寒是个人精,不过听这掌柜的说了一句,便猜到了那封地到底是什么问题!

  海边地区,土地若是有问题,最大的概率便可能是盐碱地!

  他心中顿时感到十分无语,又暗暗吐槽晋文帝实在狡诈!名目上是给陆秋成封了一大片地,却是不值钱的!也难怪那些平日里常对陆秋成指指点点的朝臣们这次都毫无意见!

  然而封了盐碱地,也是皇帝的赏赐。雷霆雨露皆是君恩,陆秋成还得对晋文帝感恩戴德!难得自己还特地过来一趟!

  林晓寒第一次觉得有些生气!然而心中虽无语,但毕竟人也来了,明日还得过去看看。

  第二日清早,林晓寒便找了个当地的牙人做向导,领着他去了陆秋成的封地。好在那封地虽不在县里,但也是不远,驾车不过半个时辰便到了。

  林晓寒让马车沿着陆秋成封地的四周转了一圈,一百多亩田,说大也不大,不过半个时辰便全部走完了。

  转完一圈后,林晓寒从车上下来,看着眼前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长叹了一口气!

  这片盐碱地离海很近,再过去一里地便是海边了。除了陆秋成的一百亩田,四周还有一大片无主的荒地,也是一样的情形。

  其实盐碱地可以晒盐做盐池,也并非毫无无用,只是大晋朝禁贩私盐,盐碱地晒了盐也只能自家吃,自家又吃的了多少盐?所以这大片土地都无人居住。

  若是一般人,见了这般情形,必是转头就走了。只是林晓寒却并非常人,他看着大片的盐碱地,皱眉思索起来!

  在现代社会,渔州可是个好地方!实际上沿海的地方,大多数都是富饶之地!

  大晋朝的百姓受到见识的限制,不知道如何开发利用这片土地,他林晓寒一个穿越过来的,自是不愿意被这区区盐碱地就拦倒了!

  然而一时之间,对这盐碱地的处置方法,林晓寒也没什么头绪。

  要想治理这片土地,或许可以从周边的老百姓那里得到些经验。想到这里,林晓寒便又让马车把他送到了海边。

  大片的盐碱地过去,便是一片滩涂。滩涂沙质细腻,有附近渔村的小娃娃在上面背着鱼篓赶海,挖一些海螺贝壳的,带回去家里煮了吃。

  大晋朝如今的渔民,也是十分艰辛的!

  渔民虽然没有土地,但也要交税!渔民的税是固定的,不管收成如何,都是一定的数额。交完税后,所剩的银钱便也不多,只勉强够他们生活的!

  海边吃海鲜倒是不愁,但因着可用土地少的缘故,蔬菜粮食的价格却贵!

  而且与农民不同,渔民是真正的靠海吃饭!今年捕鱼收成好,或许能攒下一些银两,但到了明年因为种种缘故,可能就十分艰难!而且渔民靠船只捕鱼,还要把钱花在船只上,很难存下家底!

  没有土地就难以积累,因此若是有条件,渔民们倒是更愿意去买块田来种,毕竟只要田地多起来,积家累月,慢慢的日子就会好过许多!

  林晓寒随意走到一个娃娃身边,看了看他装的满满的鱼篓,朝他问道:“小哥儿,你家住在附近么?这鱼篓里的东西,能不能卖给我?”

  那小娃娃不过七八岁,皮肤晒的黝黑,眉心一颗暗淡的红痣。抬头看林晓寒一眼,见是一个好英俊的小哥儿,便面上一红,细声说道:“这是挖了回去自己吃的,都是些泥螺扇贝的,没肉,不值钱。”

  他从小到大还从未见过这样漂亮的哥儿,见他穿的又好,便知道是城里来的贵人,说话也更是小声了。

  林晓寒闻言笑笑道:“可我就想吃些海螺扇贝的尝尝鲜,这样吧,你把这鱼篓里的东西卖给我,我给你一两银。”

  那小娃娃一听吓了一跳,连忙摆摆手道:“这些螺丝贝壳都是卖不出去的!哪里能值一两银!你要是想吃,那我就送给你吧!”

  林晓寒一怔,没想到这渔民里的小哥儿心思竟这般淳朴,心中不免有些动容,于是便对那小娃娃说道:“你家在哪儿,可还有别的鱼虾么?我正巧想吃海鲜,随你去买些好了。”

  听林晓寒这般说了,那小娃娃想了想,便带着他朝着自己居住的渔村走去。

  渔村离滩涂不远,靠近在码头与集市之间。渔民们打了渔,便直接在码头卖掉,住在附近也更便易。

  走了约一炷香的时间后,那小娃娃把林晓寒带到码头边,指着码头附近的三两渔船说道:“那些渔船都是卖鱼的渔民,你可以去找他们卖鱼。”

  林晓寒有些诧异的道:“你家的渔船呢?”

  那小娃娃才支吾的说道:“我家没有渔船,家里只有我与我阿爸,没有好鱼好虾卖给你。”

  原来这小娃娃的父亲出海死了,家中只剩下他与同为哥儿的阿爸。平日里只得摸些海带海螺,吃些小鱼小虾,自是没什么大鱼卖的。

  林晓寒想了想后,便对他道:“那你带我去你家坐坐,讨口水喝吧?”

  海水喝不得,渔村里有水井,倒是会有淡水喝。那娃娃年纪小,也不容多想,便带着林晓寒去了家里,让他坐在院子里等,自己则巴巴的去给他打水去了。

  林晓寒仔细打量这院子一周,发现干净整洁,屋子也并不破败,并不比旁边的人家差。倒比自己之前想象中的要好一些,也不知是不是这娃娃父亲生前留下的产业。

  待那娃娃取水回来,林晓寒又仔细询问了一番,才知道他姓疍,叫海贝,家里的阿爸也姓疍,这附近的渔民也大多都姓疍。

  林晓寒还发现,这渔村里打渔的虽然都是男子,但女子与哥儿的地位却并不算低,甚至比大晋其他地方都要高些。

  比如带他进村时,遇到其他家里的孩子,小海贝都十分大方的与他们打招呼,也看不出一丝被歧视的感觉。

  要知道若是在其他村庄,这种没了父亲的哥儿,定是会被人欺负的,林晓寒不禁对这个渔村感到十分好奇!也不知为何这里的风气会与内陆地区大相径庭!

  又过了一会儿,一个肤色黝黑的哥儿走了进来,手上还提着一只渔网,里面装满了巨大的蚌壳。

  看到院子里坐着的林晓寒,还有身边的数名家丁,那哥儿一愣,有些警惕的看着他们。接着便听到海贝跑到他面前,一把抱住他的腰道:“阿爸!这个哥哥是来买鱼的,顺便来我们家讨水喝。”

  疍哥儿闻言,便放松了警惕,对着林晓寒笑笑道:“这位哥儿瞧着便是城里的贵人,只要不嫌弃,家里的水随便喝吧。只是我家不出海,是没有好鱼好虾卖的。若是想要买鱼,还得去码头,那边的鱼才又多又新鲜!

  林晓寒本就不是来买鱼的,闻言便知疍哥儿果然与小海贝一样,也是个老实人。便对他说道:“我不过闲来无事随意逛逛,刚才在滩涂巧遇贵子,也是一桩缘分。我既得了小海贝的帮助,码头上的鱼我就不买了,你家中有些什么,便买些什么给我吧?我瞧着你手上这些蚌壳就不错,我这边全都要了!”

  疍哥儿闻言,面上也是十分欣喜,便将手中的蚌壳放到地上道:“只是这些蚌壳到底怎么卖,还得看它的呈色!不过我们这儿也可以盲开的。这一网的蚌壳,便卖你五百文钱,我现在就给你全开了!”

  说罢,经过林晓寒同意以后,他便拿过两只木盆,蹲在地上开起了蚌壳。

  林晓寒见他三下五除二用小刀撬开一只蚌壳,割下蚌肉后,从里面抠出了一颗珍珠。

  原来这村里的渔民除了捕鱼捉虾,偶尔还下海摸珠。若是运气好的,摸到了上好的海珠,攒下一些银两,便可修更好的渔船,或是去内陆买上两亩地,也算是安顿下来。

  哥儿与女子虽然不出海打渔,但摸珠却是一把好手。

  女子哥儿都能赚钱,地位自然也就比其他地方要高!林晓寒看着两只木盆里一个装满了蚌肉,一个则放着从蚌中取出的珍珠。

  那些珍珠光泽照人,只是形态各异,很多都不是规则的形状。渔网里的蚌壳全开完了,数十粒珍珠里也只能找出一枚豌豆大小的乳白色圆珠。但仅仅是这一枚圆珠,便让疍哥儿十分激动,取出那珠子对着光照了照,十分虔诚的说道:“感谢海神!这枚海珠也算值钱!哥儿你运气不错!盲买算是赚到了!县里这样品相的珠子,也要收一两银子呢!”

  渔州盛产海珠,县里一两银子收一枚圆珠,再送到其他地方,就远远不止一两银子了!

  这样的海珠,在京城里,至少也得二十两银子一颗,若是收集一串制成首饰,那价格更是要翻上百倍不止!

  林晓寒看着面前那一堆珍珠,心中忽然灵光一闪,有了一个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