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孟小少主发呆的空隙间,太后已经从书架上抽出了一本古籍。随手翻了几页后,仍不见小少主有拾笔的动作,太后才出声提醒道:“你这孩子,好好的怎么突然发起呆来了?”

  如此,孟长安才猛地回过了神。

  匆忙拾起了砚台上摆放着的笔,在空白处继续落下笔后,孟长安才抿了抿唇,扯着谎应道:“也没什么,方才只是在好奇您这佛经抄录之后有何用处而已,不成想这一想竟会不小心想岔神了。”

  闻言,太后非但没有深究,竟还耐心地跟她解释了起来:“你与秋儿成婚,本是大喜之事。可三儿至今仍是生死难测,她那母妃如今还在佛堂之中为她祈福。哀家这个当祖母的,总归还是不能偏颇太多的,闲来无事抄几篇佛经给静妃送去,也算是为那孩子略尽绵力了。”

  又一次听到有人提及那生死难测的三公主,孟长安已不由叹了口气。

  然而,还不等孟长安斟酌好应当如何出言劝慰,便听太后已继续说了句:“毕竟当年前去和亲的理应是秋儿这个当姐姐的,可那时秋儿却是已经心有所属了。书瑶那孩子也是怕她这个姐姐会因此抱憾终身,无法与心上人长相厮守,这才会主动请命揽下了和亲一事。如此说来,若非是她,如今的你可是娶不到秋儿的。说到底,还是你这个当姐夫的才更该好好谢谢那孩子才对。”

  这些年来,大昌朝战乱不断,前两年南疆小国趁着大昌与他国交锋时偷袭,竟是令大昌连丢了三城。

  为免中原分崩离析,无奈之下,朝廷只得应了南疆所提的和亲一举,暂且抚平南方的战乱。

  李秋白排行第二,李书瑶排行第三。皇室只有这两位公主,若非李书瑶主动请命,和亲一事理当是落在李秋白头上的。

  第一次听说此中内情的孟长安已唏嘘不已。

  默默在心里头替自家大哥向那位三公主道了一番谢后,孟长安才继续抄录着手边的佛经,由衷应道:“皇祖母言之有理,如此想来,确实是该好好谢谢三公主的。”

  “是啊,你知道就好。”

  只这么微微叹息了一声,太后便不再多言了。

  抄录佛经,讲究的便是静心。

  任孟长安再怎么心烦意乱,几篇佛经抄下来后,她也不得不静下了心。

  原本扰乱着小少主思绪的那些画面,在她抄了一篇又一篇的经文后,终于被她成功抛到脑后了。

  “时辰差不多了,还是用过午膳再继续抄吧。”

  听太后这么一说,抄完手头的那篇经文后,孟长安便已自觉地放下了笔。

  “你这字……”

  未等孟长安站起身来,立在她身侧的太后稍一倾身,便已抬手指向了小少主面前那未干的墨迹。

  “看起来倒是锋芒外露啊,都说字如其人,如此看来,平时你还挺傲?”

  孟长安愣了一瞬,琢磨不透老人家这听不出喜怒的话语之中有何深意,倒让她一时之间想不出该如何作答。

  “那照你这脾性看来,似乎也不像是甘心当做替身之人啊。”

  不等孟长安思量好该如何作答,太后便已直起了身,率先绕过书桌往外走了去,同时示意孟长安记得跟上。

  “方才哀家就已经同你说过了,秋儿早已心有所属。既然你是她意中人,那你与她是究竟是何时认识的?如何认识的?又是因何结缘的?哀家怎么从未听说过呢?”

  这接连的几个问题,问得孟小少主哑口无言。

  行了,这下子不管小少主再怎么愚钝,她也能将太后接连问的这几个问题总结成一个问题。

  那就是——你究竟是谁。

  只可惜,不管是明面上的问题,还是言外之意,这些问题没一个是孟小少主能答得上来的。

  好在太后也不是非要听到她的回答才肯罢休,回身看了眼小少主那皱着眉头的苦恼模样,想起自家孙女对着这人时的柔情,太后已不由缓了缓脸色。

  “罢了罢了,还是先去用膳再说吧。”

  这一惊一乍的,虽不是凶狠的质问,却也还是把小少主吓得不轻。

  与申德云的玩笑话不同,太后那不怒自威的姿态,已在无形之中给人添了几分压迫感。

  紧随在太后身侧的小少主不敢多说,只怯怯问了句:“那……要叫殿下来吗?”

  此时此刻,孟小少主只觉得这后宫的女人们,唯有公主殿下才是最好相处的。

  出乎意料的,此刻小少主竟是无比想念那个总是笑意盈盈的公主殿下。

  而孟小少主这可怜巴巴的忐忑模样,倒是让太后不由看乐了。

  嗯,还知道问起公主殿下,看来那丫头也不算白护着这人。

  不管心里头是怎么想的,太后说出的话依然还是冷漠至极。

  “不叫,叫她干吗?那丫头向来没有喝了酒后还用膳的习惯,就让她安心睡着吧。”

  “哦……”

  孟小少主顿觉失望,只耷拉着脑袋亦步亦趋地跟在了太后身后,努力降低着自己的存在感,就怕太后会突然再问些自己答不上来的问题。

  好在自走出书房之后,太后便不再多言了。

  沉默了一路,正好也让孟长安多了些思忖的机会。

  若太后所言属实,那公主殿下与自家兄长又是何时认识的?怎么先前与大哥碰面的时候没一次听说过公主殿下的存在呢?

  思及此,孟小少主又忍不住在心里头暗骂了自家大哥几句,真是个没良心的负心汉……

  申德云是掐着时辰准备午膳的,当孟长安跟着太后踏进饭厅的门槛时,饭桌上的饭菜还在冒着腾腾热气。

  “先用膳吧,哀家这宫里向来都是粗茶淡饭的,驸马可莫要嫌弃啊。”

  六菜一汤,虽比不上宫内其他嫔妃用膳时的奢华,可若是与民间百姓相比,也能算是丰盛了。

  “怎会呢,皇祖母真是说笑了。”

  大大方方跟着太后落座后,孟长安也不与太后客气,直接跟着她一同拾起玉筷夹起了菜。

  嗯,只要不逼问身份,一切都好说。

  然而,还不等孟小少主吃上两口饭,不请自来的公主殿下便已出现在门口了。

  看清来人后,小少主眸光顿时一亮。

  “哟,喝了书瑶的酒,居然还能起得来啊?”

  不似孟小少主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惊喜,太后看起来倒是并不意外。

  不等孟小少主开口唤人,太后便已率先打趣出声了:“怎么,秋儿莫不是怕哀家吃了你们家驸马不成?醉酒了都不忘跑来找你的驸马?”

  不管太后如何取笑,李秋白仍是面不改色,不露半分被人拆穿后的尴尬。

  “哪有的事,这不是孙儿正好饿了,听说皇祖母这边刚开饭,这才循着香味找过来的么。”

  不过是轻笑着应了一句,李秋白便已径直走向饭桌,自然地在小少主身旁坐了下来。

  申德云见后,连忙让宫人重新摆上了一副碗筷,顺便再替公主殿下盛了碗饭。

  不管公主殿下说得如何云淡风轻,她脸上那难掩的疲态,还是没能逃得过孟小少主的眼睛。

  任孟小少主再怎么愚钝,这种时候多多少少也是能明白公主殿下是因何才会拖着疲惫的身躯跑来这里的。

  感动之际,小少主竟是难得贴心了一回,主动干起了伺候人的事情,亲自起身为殿下打了碗莲子汤,递到了殿下的手边。

  “先喝口汤暖暖吧!正好也能醒醒酒!”

  李秋白弯了弯唇,接过莲子汤舀了一勺尝了尝,赞道:“嗯,真甜。”

  说罢,她又继续舀了几勺,小半碗莲子汤就这样见了底。

  见她喜欢,孟小少主竟也不知觉地跟着勾起了嘴角。

  太后越看越觉得酸,终于还是忍不住翻了个白眼:“你不是向来不喜欢甜食吗?儿时怎么劝你你都不跟我们一起喝,现在知道好喝了?”

  闻言,孟长安不禁愣了一瞬。

  而李秋白却是不慌不忙,只轻笑着应道:“其实孙儿也是最近才喜欢上这种甜味的。更何况,甜汤也是要偶尔喝上一碗才能尝出滋味啊,像皇祖母这样常常喝的,总归是容易腻的。”

  “行了,你这丫头,总是满嘴胡话。”

  太后暗自瞪了她一眼,佯怒道:“赶紧吃,吃完了趁早把你驸马带回去,也免得你老担心哀家会不会为难她!”

  她敢保证,照自家孙女这没出息的模样看来,就算是喝上一辈子驸马亲手打的甜汤,也是不会说上一声腻味的。

  连口味都能忍让,那真的是没什么不能忍让的了。

  嫁出去的孙女泼出去的水,胳膊肘总往外拐的公主殿下在太后眼里看来,总归还是不如儿时贴心的。

  本想慢慢找到试探小少主机会的太后顿觉心塞,为了不再给自己多添堵,用完午膳后,太后就把那两人轰回去了,只独自一人重新回了书房。

  嗯,还是眼不见为净啊!

  不知太后心中所想的孟小少主只当是公主殿下的到来才让太后消了为难自己的心思,失了太后那无形之中给人带来的压迫感,小少主已如释重负。

  回桃花苑的路上,四下无人,见公主殿下三番五次揉弄着眉心,孟小少主终于还是忍不住说出了已经憋了许久的那句话:“不舒服还大老远跑来,殿下是在担心我吗?”

  孟小少主眉眼弯弯,看起来似乎是心情还算不错的样子。

  难得小少主能有如此觉悟,公主殿下倒是欣慰了不少,连忙趁势再添上一把火:“是啊,连你特地让人准备的醒酒汤都来不及喝就跑来接你了,就是因为怕你会被人啃的连骨头都不剩,所以你要怎么报答我呢?”

  孟长安脸上的笑容险些就要僵住了。

  堂堂公主殿下,什么时候也学会了市井泼皮们蹬鼻子上脸的无赖行为了?

  可一想到公主殿下这一番暖心的举动,再想到方才见到公主殿下时的惊喜,小少主终究还是选择了纵容殿下这得寸进尺的行为。

  “那殿下想要我怎么报答呢?”

  如此,李秋白才满意的停下了脚步,挑眉笑道:“本宫累了,走不动路了。”

  意会到殿下的言外之意后,孟长安忍不住嗤笑了一声,自觉走到殿下跟前背对着她半屈着身,方道:“那上来吧,我背你回去!”

  公主殿下从善如流,果断地跳上了小少主的后背。

  紧紧环住了小少主的脖颈后,公主殿下才顺势贴到了她的发丝之间,深深吸了一口气。

  那淡淡的清香,嗅得公主殿下身心愉悦。

  如此,李秋白才安心地闭上了眼,趴在小少主身上轻声道:“看在你这么自觉的份上,本宫也就不为难你了。正好本宫也乏了,你就陪本宫回屋睡个午觉当作是报答吧。”

  闻言,孟长安险些就要跌了去。

  青天白日,就要同床共枕了吗……

  回想起一开始逃离桃花苑时,殿下那不知不觉间所流露的勾人姿态,孟长安的心绪已是再难平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