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穿越重生>穿越之陈乐【完结番外】>第32章 偷铁矿

  杨力摇摇头说:“这倒没有,军部严防死守,哪有这么容易得手,所以那帮蛮子用更阴险的手段,偷铁矿。”

  陈乐心想,还有这种操作,算是另辟蹊径了。

  众所周知,古代中的任何一个朝代在铁矿的开采和制作上都是很注重的。

  古代设有很多的铁器铺,皇帝在宫里面也有专门的铁器铺,战士们的盔甲武器,国家的城墙,以及膳房和平民百姓用的炊具等等,都离不开铁器。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冶铁技术的成熟,铁器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存活的基础。

  南平国也不例外,他们在大力地实施铁器的管制制度,主要还是为防止别的国家偷偷打造兵器。

  所以,按照规定,在南平国的边境互市上,连一口小小的铁锅都不能出现,也有出口铁器的限制制度“出口管制”。

  虽说是出口管制,但其实也就等于不实行铁器贸易,就算实行贸易都是少次少量的。

  所以北兀国对于南平国这一制度十分的不满。

  因为无论是铁矿还是铁器,对于游牧民族来说都过于缺少了,他们除了通过掠夺外,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

  但这并不代表陈乐体谅他们,原谅他们在国土边界上的胡作非为,搞得民不聊生,人心惶惶。

  杨力接着说:“你知道吧,在济川县的铁矿。”

  陈乐这个土包子诚实地摇摇头,陈乐的活动范围基本只有往返江流镇和青禾村,怎么会留心这种消息。

  杨力话没说完就被噎了一下:“济川县都不知道啊,离我们这就几个县,那最出名的就是铁矿,品质好,每年都要运好几趟铁矿去王城进宫,最近挖的那批,不见了。”

  杨力轻轻拍了下掌心。

  陈乐也惊了一下:“怎么会,铁矿可不轻,如果有人想神不知鬼不觉地偷走,不太可能,很容易留下证据的,应该可以很快找回来吧。”

  陈乐这样说也没错,因为南平国已经有自己一个成熟的过关过检体系,每票货物经过一个地方,都要手持“传”和“节”。

  古书有记载: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

  意思是出入门关要用符节,货物通行要用玺节,道路通行要用旌节。

  “节”,是一种身份证明,就是后世所称为的印章。

  不过这类印章是用来表明身份,不是用来钤印的,所以不是反刻而是正刻,是个人的记号并要随身佩戴的。

  “传”,是三十厘米左右的木片或者竹简,上面写满了商人及货物信息。

  但因携带不便,现在正有被通关文书所替代的迹象。

  由于商人有很多货物需要运送,持有“玺节”只能证明自己是商人,还必须出示“传”来证明货物是自己的。

  只有持有的“传”和“节”相符的人与货,才能安全通关。

  所以陈乐说这批铁矿可以被很快找回来,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杨力喝了一大口酒,可能有点辣喉咙,他眉头都皱起来了,嘴里发出“渍”的一声。

  才接着说:“很多人都认为可以很快把铁矿找回来,可是没有。铁矿就像原地蒸发了一样,虽然他们官府一直有派人调查,但上头不是特别重视这件事,直到传来的一条消息。”

  陈乐这次真的来点感兴趣了:“什么消息?”

  陈乐感觉杨力的酒意有点上头,他的脸渐渐红起来了,说话都有点大舌头。

  只听杨力说:“这条消息你知道是哪传回来吗,北兀国。”

  杨力打了个酒嗝:“是我国安插在北兀国的探子冒死传回来的,说北兀国打算偷运我们的铁矿回去自己打造兵器。”

  杨力的酒一杯接一杯的:“问题是消息还是迟了,传到圣上手上,全城戒严前,济川县的那批铁矿就不见了,这不就刚好对上了,现在上面怀疑是北兀国的奸细偷走了那批铁矿。”

  杨力指了指上面,意指圣上。

  “铁矿不见了,底下的人又没有按时上报,也没大力搜查,现在传出铁矿可能还被偷走的消息,这事让圣上勃然大怒,命王爷尽快彻查此事。”扬力说。

  陈乐问:然后呢?”

  “王爷就立刻封锁了边境,凡是载人载物查的运输工具,都要严查“传”和“节”,稍有对不上,连人带物地扣下来。”杨力挑着眉说。

  “但这样做还是没那批铁矿的消息,现在排查得这么严,北兀国的奸细肯定出不去,所以那铁矿一定还在这里。”杨力用手指戳了戳桌面,意指铁矿在南平国内。

  “就不知道是不是打草惊蛇了,被奸细藏起来了,现在根本就没有那批铁矿的踪影。”杨力说得越激动,喝得越多。

  杨力喝得眼睛都眯起来了:“现在啊,上头已经下了命令,不仅仅是边境,现在连各地的郡,县,村镇都要严查出入运输车辆。不然你以为最近我们为什么这么忙,连找你喝酒的时间都没有。”

  陈乐想了一下,看了看杨力,不确定地说:“这事你怎么知道的,这算国家机密了吧。”

  是的,陈乐不认为以杨力现在的权力权限,能把这事了解得这么详细。

  杨力有点不太好意思说出口似的,支支吾吾了一会儿才说:“我,我真的不是有意偷听的。”

  杨力摆摆手:“在每年中,不是各大县老爷都会聚在郡太守府邸上报告民情吗。还说今年还有御史大夫会来视察。今年镇长大人带上了我,嘻嘻嘻,除了师爷还带上了我。”

  陈乐觉得杨力已经有点醉了。

  杨力用力地睁开双眼看着陈乐:“那天聚会还没开始,镇长和我想去茅厕,你知道郡太守的府邸多大吗,弯弯绕绕的,出完恭,我们却不知道回去的路,但忽然间下起大雨。”

  杨力打了个酒嗝,才说:“夏天的雷阵雨总是来得莫名其妙,我们,我们抄了条小路,去到最近的房檐下避雨,想着离聚会开始还有段时间,阵雨一会儿应该就会停,我们就没继续走,就在房檐下避雨。”

  杨力用力摇了摇有点昏胀的脑袋:“谁知在旁边的房子里传出了谈话声,就在说件事,我,我想着,偷听别人说话不太好,正打算要走。

  “但镇长紧紧地拉着我,还示意我不要发出动静,于是我也没敢动,就站那儿静静地听屋里人谈话。”杨力微眯着眼,好像在回忆那天发生的事。

  “应该快到聚会开始了,屋里的人才走出去,镇长和我才松了口气。我们走出那个院子,正好看到了个郡太守府的小厮,是他领路我们才回到前厅的,嘻嘻,你不知道,师爷那时看到我们的表情,都快哭了。”

  杨力的声音慢慢低下去了:“事后,我问镇长大人,为什么刚刚在屋檐时,为什么他不让我走,镇长说,听到不该听的话,最应该做的是装作什么事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听到,不要做多余的事。”

  最后一句杨力几乎是嘟哝:“这是他在官场上领悟到的道理。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

  陈乐心想,那你还告诉我,说好了什么都没听到呢?现在醉了就叭叭一通的是谁。

  陈乐一言难尽地看着杨力:“兄弟,你以后有大事发生的那段时间,还是不要找朋友喝酒了。”

  杨力仰起个憨憨的笑,说:“这不找你吗,好兄弟,好兄弟。”

  杨力嘻嘻两声就倒在桌上了,头撞到桌子上,发出“砰”的一声,桌上的碟子杯子都弹起又落下。

  陈乐觉得杨力的额头可能已经青紫了。

  陈乐在桌边坐了会儿,又闷了一口酒,熟门熟路地伸长脖子朝屋里喊:“婶子,杨哥喝醉了。”

  陈乐和杨力的阿么合力半楼半抱地把杨力拖到床上,陈乐就告辞了,该回去找苏扬了。

  其实陈乐想过把杨力刚刚告诉他的事情说给苏扬听的。

  但陈乐很认同镇长大人的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静做人低调做事,方为他这种老百姓的生存之道。

  关键是这事离陈乐的生活真的太远了,所以不一会儿,陈乐就把这事抛诸脑后。

  八月,又一年的“祈雨泽”。

  离陈乐和杨力喝酒的那天已经过去差不多半个月了。

  江流镇在“祈雨泽”那天还是热热闹闹的,只是街上巡捕的人多了些,进出城搜查严格了。

  大家还以为是“祈雨泽”人流量增多,镇长大人特意派多些人维持秩序,保护群众安全。

  人群中大概只有陈乐知道是怎么回事,但他也没多事,依旧拉着苏扬在大街上逛,路边的小各种摊位吸引了苏扬的大部分注意力。

  陈乐和苏扬在走过一位老伯的摊位,苏扬又转头看摊位上的东西。

  这摊位是专卖发簪发带的。一根发簪,通体黑褐色,样式简单,但不知怎么地,入了苏扬的眼。

  苏扬拉着陈乐往回走,停在老伯的摊位前。

  老伯发现有阴影挡住眼前的阳光,才缓缓抬起头。原来有两位公子站在了他的摊位前。

  苏扬拿起那根簪子,问老伯它怎么卖。

  老伯举起一根手指:“一两。”

  旁边的一个卖荷包的老婶么听到了,笑了一声:“还真敢说,这么普通的簪子就卖一两,难怪你今天都没开张。”

  老伯没理会老婶么的话,看苏扬真的感兴趣,他才说道:“这不是普通的木头,这是雷公木做成的簪子。”

  “雷公木?”苏扬来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