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历史军事>我为万朝大佬讲历史>第70章 持续稳定输出

陈玉:衡量一个顶尖谋士的一项重要标准是——能持续稳定地提出高质量的谋略。很显然,张良就是这样的佼佼者。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齐国从王都到地方,都已经被韩信拿下。韩信有点膨胀了,派人向汉王刘邦求封为临时的齐王。

此时,汉王刘邦正被项羽大军围困在荥阳进行各种吊打,看到韩信的使者来到荣阳,刘邦还以为是韩信派兵来支援了呢。

使者:参见汉王!

汉王:免礼!

使者:谢陛下!

汉王:韩信这小子总是这么客气,知道本王缺兵了。他人呢?

使者:呃……

汉王:难不成想要给本王一个惊喜?

使者:搞不好是惊吓喔!

汉王:你不是送援兵来的?

使者:显而易见!

……

陈玉:汉王刘邦一看到韩信求封代理齐王的来信,顿时怒不可遏。

张良、陈平两位绝世谋臣反应出奇地快,陈平暗中踩了刘邦的脚一下,张良又凑到他耳边悄声说明:局势对汉王不利,韩信称王谁也阻止不了,否则可能反目成仇。不如顺水推舟,立他为真王,让他守好齐国,防备楚军的进攻。主动封王,尽可能减少此时韩信谋反的可能。

刘邦:卧槽,大丈夫要当就当真王,不要小家子气!

张良:就是,人生在世,真王才不虚此行。

陈平:谁说不是呢,韩信大将军一眼看上去就有王者风范!

使者:替韩信将军谢过王上,谢过两位先生。

刘邦:他应该得的!

张良:实至名归!

陈平:非他莫属!

陈玉:汉王刘邦有个优点,就是对形势的认识和拿捏的得很到位。一旦认清楚形势的时候,就全力以赴地去适应、去努力变得更好。

这不,他反应过来后就不再纠结于韩信膨胀了的事实,就立马派张良代表他前去立韩信为齐王。同时,又把韩信的主力部队带回来和项羽继续死磕。反正,韩信带兵厉害,很快又会训练出新的精锐。

朱元璋:偶像真厉害!避虚务实!

汉高祖:小老弟谬赞了!

刘渊:超级偶像实至名归!

汉高祖:我已经有点飘飘然了。

汉武帝:尽情飘摇吧,高祖有这个资本。

汉高祖:还是算了吧。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

陈玉: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汉军及其盟友对楚军逐渐取得了战略优势:韩信在齐地的严防死守限制了楚军的活动空间,游击鼻祖彭越隔三差五就从梁地出兵,骚扰楚军的粮道,大军来了他就躲,大军走了他又开咬!

楚军兵疲粮绝,极度厌战。无奈之下,项羽接受了侯生的劝谏,送回汉王刘邦被扣押多年的父亲刘太公、妻子吕后及其他家人,只为与刘邦讲和。最终商定以鸿沟为界,东边归楚国,西边为汉界。

项羽大军归心似箭,个个争先恐后地往回跑。张良看出项羽大军进退失据的窘境,便和陈平一起劝谏汉王——汉国现在已经有了华夏三分有二的天下,楚军厌战,此时不追,更待何时?放虎还归山,自己去西天!

刘汉王采纳了这一高见,亲率大军追击穷寇。张良又提出新的高见继续被采纳——扩大韩信、彭越封国的范围,加封彭越为梁王,换来了二人出兵合围项羽。

最终韩信采用“十面埋伏”之计把项羽困在垓下,继而又用张良提出的“四面楚歌”之计瓦解楚军士气,逼得霸王别姬、乌江自刎,提早结束了楚汉之争。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刘邦分封开国功臣,尽管张良没有带兵打仗,不能独当一面。但他的功劳无可替代,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汉高祖:子房,朕特许你在富饶的齐地挑选三万户做封地。

张良:当初臣在留县遇上了陛下,这是注定让臣交辅佐您,只要一个留县就够了,不敢领受厚赏。于是汉高祖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人第一批受封。

树枝离根有远近,人与人之间关系有亲疏,就连汉高祖也不能免俗。天下初定后,他大肆分封亲近的人,引起了一众老的臣不满,汉高祖不知所措。

张良建议首先封赏在汉高祖刘邦起兵之初背叛过的雍齿,来安众将士人的心。汉高祖采纳了,大摆酒席,封雍齿为什方侯,当着众人的面再三催促丞相、御史大夫,让他们赶快评定功劳,好进行封赏。众人见连雍齿这种二五仔都能够被封侯,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