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历史军事>我为万朝大佬讲历史>第71章 终成传奇

陈玉: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称帝后带着文武群臣从定陶来到洛阳,打算就此留下。

路过洛阳的戍卒刘敬听说后,找到老乡引荐入朝参见汉高祖。刘敬详细对照大周开国时与此时的大汉,指出定都洛阳不合适,力主定都关中。

汉高祖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但是因为大臣们大多来自关东六国,他们大都不想离家太远,一再劝汉高祖定都洛阳。

他们坚持认为洛阳也有成、来、崤山和渑水、黄河、伊水、洛水天险,足以自守。张良指出洛阳方圆才百余里,土地贫瘠,还易四面树敌,不如关中。

关中四周的崤山、函谷关、陇山与岷山更加险要,内部沃野千里。南接物产丰富的巴蜀地区,北挨盛产牛马的胡地,进可攻退可守。

只须集中力量控制东边的诸侯就行,安定时,可以通过黄河、渭水把全国粮食运抵关中京师,若叛乱则关中的兵力物资可以通过渭水、黄河顺流而下,快速平叛。

汉高祖是一个雷厉移风行的人,认准了的事就立即去办,当天就移动驾关中,准备建都。张良也拖着病体跟着汉高祖来到关中,表示坚决支持建都在此。

来到关中后,张良觉得功成名就,觉得自己的使命基本结束了,慢慢地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

《史记》很好地展现了张良的心路历程——他们张家战国时期在韩国多次担任丞相,大秦灭韩后,张良身负国恨家仇,散尽万贯家财,博浪沙刺秦惊动天下。大秦灭亡后曾经为了光复韩国而奔走,但是无力回天。

之后靠着口才,有幸为汉高祖出谋划策,被汉高祖封万户侯,达到了平民的极致!打算放弃人世间的一切,跟着赤松子寻仙问道。

张良一直体弱多病,可能也想着摆脱疾病缠身的困境,整天和道家人士学习各种导引吐纳之术,实行所谓的辟谷,不吃五谷杂粮,想证道成仙,据说有一年多不出门。

汉高祖走后,吕后感念张良恩德想让他多活几年,想方设法让他吃东西,规劝张良——人活一世,如白驹过隙,何苦来哉!张良不得已,又恢复了吃饭。

樊哙: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周勃:没错,不仅要大吃,还得大喝。

曹参:不吃五谷杂粮不会有问题吧?

张良:没有。

项伯:恩公你真没事吧?

樊哙:你不问还好!

项庄:问就有了!

项伯:哪个没拉好拉链露出你这不该露面的东西快来认领一下。

项庄:无耻项胎盘!好端端的一个项家被你整得家破人亡!

项伯:人穷赖地基!草包!

……

陈玉: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另立最宠爱的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王如意。正所谓,子凭母贵。当然,有些时候是母凭子贵。

很多大臣担心废立太子导致朝局混乱纷纷劝阻汉高祖,但汉高祖始终不为所动,认为这是他的家事。大臣们觉得,既是汉高祖家事,更是大汉的国事。双方都认为自己有理,不肯退让。

吕后很害怕,无所适从。有人提醒吕后请教汉高祖极为信任的谋圣——张良。吕后立即派兄长吕释之去请教,张良表示汉高祖危急的时候能采纳意见,现在天下已定,时过境迁,应该不会听劝。

吕释之苦苦哀求张良,无可奈何之下张良只好建议让太子去请汉高祖一直敬重却请不来的四位德高望重的贤人——商山四皓。

四人因为汉高祖傲慢无礼,逃到深山隐居。如果太子恭恭敬敬地邀请这四人奉为座上宾,绝对是很好的助力。

吕后照做,四人被诚意打动了,之后还陪着太子出席了有汉高祖出席的宴会。看到商山四皓甘为太子服务,汉高祖叹息太子已成气候,就不再提起换太子的事情。

可见,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张良在淡出前,力荐萧何继续当丞相,汉高祖听从了。事实证明,这是极为正确的,萧何作为千古一相,还是有几把刷子的,帮助刘邦迅速安定了混乱的政治秩序,较快较好地医治战争的创伤。

这就是真的大才,一言能兴邦!

淡出后,有召必回。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张良还跟随汉高祖去讨伐代国,在马邑为刘邦出过奇谋。

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张良的人生走到了尽头,一代高人自此永久的成为了传说,后世尊其为——谋圣。大汉朝廷赐予他谥号——文成侯。之后,他儿子张不疑继承了留侯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