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古代言情>赤霄>第105章 一百〇五 葳蕤

  褚契武离开之后,葳蕤院的管家进来行礼请安,送上一枚锦盒,说是白歆留给二人的。夏翊清问了几句,那管家也并不知详情,想来不算是白歆的亲信,于是便不再多说,让管家下去了。

  夏翊清拿过那盒子仔细打量一番,问道:“这又是什么机关?”

  许琛笑着接过,打开盒子的顶盖,里面弹出一排圆形的按钮,他按下其中四枚按钮,盒子的侧盖随即弹开,里面是一个方形的暗槽。许琛取出玉牌放入暗槽之中,严丝合缝,此时听得“咔嗒”一声,这盒子才算彻底打开。

  夏翊清看着许琛这一通操作,笑着说:“小叔到底是何等神人?这机括接着机括,实在是巧妙。”

  许琛:“我也是这般感叹,可小叔告诉我这是最简单的机括,我实在是想知道他到底怎么想出来的。”

  夏翊清:“我觉得我是学不会的,这不仅要有构思,还需手巧才行。”

  许琛拿出盒子里的东西递给夏翊清,说道:“你也别去学,有一个小叔就够了,你要是学会了,就显得我太笨了。”

  “你可不笨。”夏翊清接过那本册子略翻了翻,“竟是河北路官员往来记录,这些……”

  话未说完,夏翊清便将册子丢在一旁,攥着桌角不再言语,额头已沁出冷汗。许琛连忙上前扶住他,关切道:“这是怎么了?”

  夏翊清喘息片刻,道:“我想歇一歇。”

  许琛连忙将夏翊清扶到正厅旁用来暂歇的卧房。好在这卧房一应陈设齐全,夏翊清径直走向软榻,许琛则连忙挪来软枕薄被,好教他靠得舒服些。

  歇过一刻钟,夏翊清才渐觉恢复过来,缓声道:“这几日睡得不好,终究还是扛不住了。”

  “你这身子,教我如何能放心?”许琛轻叹一声,起身取来帕子让夏翊清擦汗,“怎的突然就难受起来?”

  夏翊清道:“因着之前那毒,我十岁前总是时不时就会骨节酸痛,尤以冬日里为甚,这些年倒是一直未曾有过了。大概是这次舟车劳顿,天气又冷,才又发作起来。”

  “可有办法缓解?”

  夏翊清:“你去我药箱中找一只绛色药瓶取来。”

  许琛立刻照做,又取来温水一同递于他,看他将药服下,又缓过一刻,面色逐渐恢复如常。

  “这是什么药?”

  “止痛的。”夏翊清倚在榻上,软绵无力,“今晚我须得好好睡一觉才行。”

  “你倒不如现在就睡。”

  “只是身上不爽利,倒也不困,现在歇了夜里又该清醒了。”夏翊清拉过许琛,“过来陪我说说话罢。”

  “想说什么?”

  夏翊清略斟酌一番,才开口说:“他真的想过把皇位传给我。”

  许琛搂过夏翊清,轻声问:“你改变主意了?”

  夏翊清摇头:“只是觉得有些意外。明之并未跟我详细说,但我想天家大概只是闪过一丝这念头罢了。我身负元氏血脉,且无子孙缘分,为着国祚绵延,他大抵也不会真的给我。”

  许琛清楚,若天家真的决心要让夏翊清继位,那定是容不得拒绝的,这些日子夏翊清心中难安,才会这般进退两难。他安慰道:“无论你想做什么,我都陪着你。”

  夏翊清:“六哥薨后,这朝中的形势又要变了。”

  许琛问:“你是不是在想宥王?”

  夏翊清点头:“若大哥还是太子,若当年事发之时我有现在的能力,我定会相助于他。可现在即便我想,他也是不可能了。”

  “这已是无可挽回了,你也莫要再挣扎纠结于此,免得让天家疑心。”

  “我自是知道的。”夏翊清轻叹一声,旋即换了话题,“这次来棣州,你可想去密库看看?”

  许琛:“密库在棣州?”

  “在棣州阳信县的一座孤山上。”

  许琛颔首:“那倒是不远,若有时间可以去一趟,也让我见识一下我家翊哥儿到底多有钱。”

  “我其实也没见过。”夏翊清说道,“明之说只有亲自见过才能明白,所以我想趁这次去见识一番。”

  许琛:“不会整座山都是罢?”

  夏翊清:“应该不会。”

  许琛低头,见夏翊清正捏着自己腰间香囊,笑道:“这香囊留不住了,你还是摘走罢。”

  夏翊清立刻取下香囊:“归我了!”

  许琛:“早说过要给你,忍了这多天又是何苦?早些拿走多好。”

  夏翊清将香囊放到鼻下轻嗅,满心欢喜。许琛充满爱意地抚摸着夏翊清的后背,刚要说话,就听归平在门外传话,说是有拜帖。

  夏翊清略直了直身子,唤归平进来回话。归平将拜帖递到夏翊清面前,道:“棣州知州曹随请见,四大王还是看一眼这拜帖罢。”

  夏翊清接过拜帖打开,自里面滑落出一摞钱引,他面色不变,将那钱引又原样放回,把拜帖还给归平,道:“我累了,今日不见客。”

  归平应声退出,许琛道:“这是给了多少钱?看都不看一眼?”

  “三万缗。他当我是没见过世面的平头百姓吗?”

  许琛撇了撇嘴,说:“三万缗是我近五年的俸钱了,竟还入不了你的眼?”

  “你的俸禄还这么低?”

  “你一年公使钱就有二十万缗,自然觉得我俸禄低了。”许琛道,“我家已算极富贵的了,每年俸禄食邑加起来,堪堪十五万缗而已。”

  夏翊清:“可公府厮儿们的月钱都很高,归平和平留的月钱已和正五品朝官相差无几。”

  “他们俩领公府和侯府双份月俸,其他人并没有那么多,但确实在我家做事拿的多一些。”许琛又将夏翊清搂入怀中,“莫要算这些钱了,咱们一路上安排了那么多事,如今便是偷懒一下午也无妨,你快歇歇。”

  话虽如此,可毕竟是领了差事,夏翊清总也不好真的放开赈灾事,他道:“我是闲不下的,身上懒怠,心里却不敢停,左右不用出去奔波,你陪我再想过一遍,看还有没有遗漏。”

  “劳碌命啊!”许琛无奈轻叹,却还是陪着夏翊清将赈灾事宜自上而下地整理过一遍,确认他们此番路上的安排没有遗漏,才算是放下心来。

  归平既知道了他们二人在榻上休息,又见夏翊清带了些倦容,便没再进屋打扰,只隔着窗户回话道:“四大王,曹知州又加了两万钱引。”

  夏翊清想了想,道:“去找安成取五万官银票子夹在拜帖中退回。他定然不收,到时再还给安成便好。这段时间无论是谁以这种方式来送拜帖,尽数退回,送礼的也原样退回。若是有再来第二次的,直接打出去。”

  “是。”归平立刻领命离开。

  许琛:“你出来竟带了这么多钱?”

  “带钱便是防着他们。”夏翊清说,“历来只要赈灾就绝对会有贪污,户部不贪,地方也得贪,一层层克扣下去,到百姓手中的少之又少。碰到京中下来的官员也大多是送些钱财互通有无,这些年大抵已成了惯例。那年宏王赈灾也是如此,收了地方官员几十万缗后便回了京。可我不是宏王,更看不得这帮子欺上瞒下的勾当,我这就是告诉他们,我不是来找他们要钱的。”

  “你倒是聪明,用官银票子去打发他。”

  国朝物产多金而少银,坊间则以铜钱为通币,千钱为缗,外出携带颇为沉重,渐催生了“钱引”,便是于纸上书写金额,定有百缗和千缗这两种规格,钱引由官方印制,不记名,可于官方开设的钱铺中兑换铜币,起先只是在富商之中使用,这些年来百姓逐渐富足,钱引也流通得更广了些。官银票子与钱引类似,同样是以纸换银,但百姓不用银为交易,普通钱铺也不接受官银票子,唯金银铺才可兑换,所以官银票子并不流通。又加上只有万两票这一种规格,官银票子便逐渐成为了一种有价无市的摆设,只作为身价的象征。

  那曹随送来的是可以流通的钱引,夏翊清携带的是难以兑换的官银票子。五万钱引足有五十张之多,而等值的官银票子却只是轻飘飘的五张纸。除去表明“不缺钱”这层含义,更多的是在传达一种状态,寭王的身价地位一向用不到坊间流通的钱引。若是聪明的,便该就此打住行贿的念头。

  到了晚膳时,许琛问归平道:“今儿退了几个拜帖?”

  归平回话:“除了曹知州的,还有莫州和保州知州,其余便是咱们所在的厌次县县令,厌次县令也是打算送两次的,后来我让小寒哥哥站在了门口,他才离开。莫州知州送了一方礼盒,里面是把折扇,我看那扇骨材质像是象牙,雕刻也很精美,估摸着值个万缗。保州知州只是单纯递上名帖,我同他说大王今日不见客后,他在门口行了礼就走了。”

  夏翊清:“厌次县令给了多少?”

  归平:“三万。”

  夏翊清轻哼一声:“还挺有钱。”

  归平走近了些低声问:“大王还是和郎君住一间房吗?”

  夏翊清点头:“按照当时在江宁官驿那样,我们住正房,厢房也安排好,这毕竟不是自己府里,样子还是要做好的。另外,虽然有驻军,但院子周围还是骁骑卫守着,这宅子里原先的下人都不许靠近我们的院子,我们用的一应物品你们都得检查仔细。”

  “明白,我这就去安排。”归平立刻离开去布置了。

  一夜无话。

  次日用过早膳,二人交代好随从,便带好面具,敛起气息避过一众护卫,翻出了葳蕤院。虽已是二月,天气却并未转暖,路上来往行人依旧穿着厚重的冬装。许琛和夏翊清一路走来,随处可见被大雪压倒的树木和毁坏的民房,不过路边脚店倒似乎未受影响,叫卖招呼着往来行人。

  二人随意走进一家糕点铺子,店里的伙计见到有人来立刻迎上来:“二位郎君可是要买点心?”

  许琛颔首:“我们来此处访友,不好空手登门,路过你这店,便来看看。”

  那伙计道:“既是访友,想来也与二位郎君年岁相当。这般年纪的小郎君大多喜欢些新鲜茶点,我店里这边有从京中传来的酥油鲍螺,这可是今年的新鲜样式,听说禁中宫宴都有这一道呢。”

  见许琛并未应声,那伙计又道:“其实若是与友品茶,倒不如多买些果子,今儿新上的旋炒银杏和嘉庆子都是极好的,还有罐子党梅、柿膏儿、糖霜蜂儿,也都不错。”

  夏翊清看过一轮,问道:“伙计,你这里有银锭酥吗?”

  那伙计立刻指着食盒一侧的糕点说:“在这里。”

  夏翊清不动声色,继续问:“青梅合子也有吗?”

  “自然是有的。”伙计答道。

  夏翊清点了点头:“那就银锭酥、青梅合子和榛子酥各拿半斤,再来三两你方才说的酥油鲍螺,我们也尝尝这宫宴上的茶点。”

  “好嘞!”伙计立刻动手将方才点过的这几样包好,又额外包了五钱银杏果算作配赠。

  二人付过钱后便离开铺子,又走过半条街,到街边茶铺要了壶热茶落座。

  夏翊清低声问:“你有没有觉得不太对劲?”

  许琛颔首:“这里一切都太正常了,正常得让人觉得不正常。”

  此时堂倌上来奉茶,夏翊清借机问道:“这位小哥,我和兄长路过贵地,想买些本地的特产,不知这城里的市集怎么走?”

  那堂倌回话:“二位可来巧了,今儿正是开集的日子,二位出了这铺子一直往东,见到一个叫做望月楼的酒楼后再向北就能看到了。”

  夏翊清道谢后又向堂倌打听了些无关痛痒的事情,堂倌热络地答复了一番便去伺候别的客人了。

  许琛和夏翊清又坐过一刻,便往集市去,在集市上逗留约一个时辰,接近午时才返回葳蕤院。

  平留接过许琛手中的油纸包,递上手炉和热茶,问:“郎君怎的买了这么多点心?”

  夏翊清正在一旁擦手,便顺势说道:“正好,你们打开看看。”

  平留依言打开,放到桌上,有些不明所以:“大王,这点心有什么问题?”

  “没问题,给你们吃的。”夏翊清拿起两块点心递给二人,“吃完告诉我这是什么。”

  归平接过点心,与平留对视一眼,小心翼翼地咬过一口,旋即又看向手中的点心,道:“这是枣泥酥?我还以为是银锭酥。”

  夏翊清笑着说:“这是做成银锭形状的枣泥酥,看起来很像银锭酥,但仔细看还是能发现不同的。”

  归平仔细观察片刻,点头道:“银锭酥没有馅料,该是更轻些,外层酥皮也该更多更白,乍一看不好分辨,但仔细看过就能看出区别。”

  夏翊清:“那糕点铺的伙计是按照银锭酥卖给我的。”

  平留道:“拿错了吗?要不要去找店家?”

  “不必。”夏翊清又指向旁边,“再看看这个。”

  归平立刻说:“这个我知道,这是黄泡饼!”

  许琛站在一旁,问道:“你怎的什么都知道?”

  归平笑笑:“郎君是不爱这些的,可姑娘爱吃。伺候姑娘的柳叶经常托我出去买点心,所以我认识。”

  许琛抬手戳了戳归平的额头:“你们就惯着!都说了不要给瑲姐吃太多甜食!”

  归平连忙躲到夏翊清的一侧,说道:“哪是我们惯着?郎君对姑娘才是有求必应呢!”

  夏翊清虚拦了一下,道:“仁瑲还那么小,又是女孩子,宠着点儿也无妨。”

  平留问道:“大王,这黄泡饼有什么问题吗?”

  夏翊清说:“我要的是青梅合子。”

  平留:“那就不对了,糕点铺的伙计就算出错,也不会四样错了两样。而且黄泡饼是凹圆饼,青梅合子是圆饼,一般人都应该能分清楚。”

  夏翊清笑着打断:“你家郎君就不认识。”

  平留立刻噤声看向许琛。

  “我很少吃这些,不知道也正常。”许琛摆手,“留下榛子酥,剩下的拿去分了,记得给安成些。”

  待他们离开,夏翊清拿了一个榛子酥递给许琛,笑着问:“吃不吃?”

  许琛凑身过去,直接用嘴叼住。

  夏翊清:“你不是不爱吃这些吗?”

  “送到嘴边的,自然要吃。”许琛问,“你有什么想法?”

  “假。”夏翊清解释道,“糕点铺、茶摊、包括市集,都显得很假。”

  许琛点头:“对。市集旁边就是一排被压塌的房屋,但市集上的人神色太过正常了,完全不像遭过雪灾之后的样子。咱们年前在西山下见过真正的灾民,就算是有了赈灾救济,也总该有些劫后余生的感觉才对。可他们太平静了,平静得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夏翊清拿起榛子酥咬了一口,立刻便吐了出来,连忙喝了口茶,方才道:“这么难吃的榛子酥你都吃得下去?”

  “榛子酥不都一个味道吗?”

  “这榛子酥真是我吃过最难吃的了。”

  “那便不要吃了。”许琛说着便将榛子酥挪到一旁。

  夏翊清笑道:“我现在是真的信你从来不在意这些了。”

  许琛:“别调侃我了,说正事。”

  夏翊清敛了神色,说道:“糕点铺的伙计不认识自家的货,茶铺十几名客人喝的全是同一种茶,集市上买东西的人也没有讨价还价,其实我有一个想法。”

  许琛:“我也有一个想法。”

  夏翊清唤来冷思,让他将院里暗桩的消息尽快收集好送来,而后又翻看起昨日尚未来得及看完的册子只。翻过三四页,竟教夏翊清动了肝火:“棣州明明受灾最重,竟还能弄出几万缗钱来!六哥丧期未满一个月,地方上就这般大肆宴饮,端的是天高皇帝远,做出这般无君无臣之事,学的那些仁义礼智竟全数忘了。”

  许琛赶紧坐近了些,拍着他的后背说:“莫要气了,气坏自己的身子不值当的。”

  夏翊清闭目片刻,再睁眼时已是压住了心头怒火,语气也恢复了以往的平和,只微微叹气:“厢兵也便罢了,竟连秦凤军中都有将领与他们沆瀣一气。”

  许琛见他平复了心情,便顺着安慰道:“还有褚都统呢,也不算全军覆没。”

  夏翊清:“褚都统毕竟曾是姑母麾下,确实不同。”

  许琛颔首:“是,父亲母亲治下严厉,当年老兵都有还些铁血在的。”

  —

  注:

  钱引是有的,官银票子是我编的。宋朝出现了最早的纸币,叫交子。但交子和铜钱不是1:1兑换,各阶段各地兑换比率都不同。

  旋炒银杏、嘉庆子、罐子党梅、柿膏儿、糖霜蜂儿……全是出自《东京梦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