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宝小说>耽美小说>大宛第一女宰辅【完结】>第38章 栉风沐雨(一)

  陆秋白不懂她的这番逻辑,看着她一如往常般平淡冷静的面容,眸中的情绪几乎不含杂质般冷硬地可怕,很难想象前一刻她的那番话。

  如同一个冷静高贵的神明,高坐明台,始终不染尘埃,却又会在人们祈求祂的怜悯之时降下祝福,施加它拯救人身心的神力。

  而祂却说,她是人,不是神。

  陆秋白心中忽然生出一股邪念,想看看这样始终端坐明台之人,眼中染上无尽的欲念,会是什么模样。

  她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连忙将脑中这个无端的念头驱逐出去。

  姜林确实不是神,她身陷世俗泥沼的那一部分,不是正需要她搭一把手,以此短暂地脱离那想要吞没她的漩涡吗?

  人力终有尽时,能够独善其身已是难得,她又何必去探究一时的善念,或是恶念?

  只是心中始终有一团火,叫嚣着,叫她自无端中生出不甘,平静中生出疑惑。

  她的过去已经埋葬在销声匿迹的那个雨夜,今日的她是地狱爬回来的恶鬼,不过披着一层像样的人皮,就想正大光明地行走在人间。

  追逐一个公平正义的她已经从身体里剥离,如今的她要的不过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如今她连敌人的影子都见不到,何谈兼济天下,匡扶正义?少年意气于她而言,只是虚假的伪装。

  每说一句匡扶社稷、为国效力的口号,她心中就多一分怨毒。

  她的骨子里已经浸上冷漠的蔑视,不再看得见真正的苦难与哀恸。

  无论表面如何地伪装,心中已被日复一日地啃噬成空洞一片。

  这个孩子没有名字,姜林给她暂时取名为燕青,就是她穿的衣服的颜色。

  虽然她没有记忆,无知无觉,但姜林意外发现她对于数字格外地敏锐,于是将她丢给王六教她去做统计和账面核对,也算是人尽其用。

  陆秋白看着这一套熟悉的操作,一时间心情有些复杂,见姜林自有处置,最终摸摸鼻尖,讪讪走了。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件事情到这里就算结束的时候,才发现这仅仅是一个开端。

  不过一夜之间,城中忽然传出更多悬济堂的医师误诊害人的事,说得有鼻子有眼的,连是哪户哪家都传得明明白白,分别是什么情况也都清清楚楚。

  更有甚者,说她们售卖假药,误人性命,以次充好,耽误病情,总之都是于医馆而言十分负面的传闻。

  陆秋白心中顿时疑窦丛生,联想到昨日那个闹事不止,诉求不明的苦主,隐隐约约觉得此事没有那么简单,也绝不会止步于此。

  身为亲眼目睹过悬济堂内部运行规则,且曾经深受其恩惠的人来说,她自然不会轻信这些口口相传的无根之言。

  可是这样的谣言无疑是将悬济堂推上风口浪尖,陆秋白怀揣着这份担心,一大清早就往医馆而去。

  路过街角的馄饨铺,食客之间谈兴正浓,隐约之间也能听到“害死人”“庸医”之类的字眼,陆秋白听来格外地刺耳和不安,前往医馆的脚步也不由得加快几分。

  离得远远时便听见医馆所在的那条街今天格外地喧闹。

  昨日有人来闹事,围观的人大多是不信的,起初那一两条传言,这条街上的街坊邻里大都在悬济堂至少看过个头疼脑热的,也是不怎么将这些话听到心里去的。

  可是三人成虎,今日忽然冒出这么多苦主,一时间众人心中都有些犯嘀咕,悬济堂这是砸了龙王庙吗?怎么忽然被群起而攻之?

  昨日还能维护几句说两句公道话的路人,今日都有些犯怵,生怕自己惹上因果,不知情间真就助纣为虐了。

  医馆门口被堵得水泄不通,高悬的招牌被砸得歪七扭八,里间的桌椅板凳更不用说,甚至药柜里存放的炮制好的药物也被翻箱倒柜地扔得满地都是。

  官差已经来到现场,试图维持秩序,但闹事者人多势众,官差也仅仅只能口头警告,并不可能将所有人都抓进府衙审问。

  陆秋白赶到之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副纷乱的景象。

  闹事之人不管不顾,无论是馆中的设施财物也好,还是在馆里搭把手帮忙干活的也好,全都遭到了她们的无差别攻击。

  几个年纪略大一些的已经将年纪小一些的护至后堂,以免受这一番池鱼之殃。

  姜林虽有自保之力,但一时间也顾不过来这么多人,况且对方虽身份目的不明,但也不好随意攻击,否则真就是将脏水揽到身上,百口莫辩。

  在这番纷乱之中,姜林依然极力维持着冷静,借助官差的力量,好不容易将闹事之人同医馆中人分隔开来。

  对方不依不饶,一直叫着什么“杀人偿命”、“沽名钓誉”、“以假代真”云云。

  姜林却问:“你们可有在我医馆的就诊记录?”

  “哪怕只是我们开出的药方?”

  对方浑然不将这些问题放在心上,只是异口同声地要医馆赔钱或是赔命。

  姜林冷哼一声:“连任何证据都没有,你们凭什么说是在我们医馆里看过的病,凭什么证明这病是我们治坏的?”

  对方强词夺理道:“不是你们治坏的还能有谁!现在说这么多无非就是想赖账,敢做不敢当吗?”

  姜林将最近一个月的诊册捏在手里,一字一句道:“我悬济堂每一次诊断皆有记录在册,姓甚名谁有何症状适用何药,全都一一在册,尔等牵强附会,简直无理取闹!”

  “无理的分明是你们!我们哪有你说的这些东西,这都是你们为了推脱故意做的吧!”

  两方争吵不下,似乎谁都有理。

  不管姜林如何让对方拿出有力的证据来指证,对方都坚持是医馆推卸责任,最终医馆不得不闭门谢客,将闹事之人隔绝在外。

  直接上门索赔无果,一行人转而向府衙而去,一纸联名状书,将悬济堂直接告上官府。

  姜林应官府传召上堂,一番辩驳之下,最终还是没有明确的结果。

  即便官府尚且没有判医馆有罪,但四起的谣言仿佛已经给悬济堂打下谋害人命的烙印,人心中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便是难以剜除的毒瘤。

  哪怕曾经的声誉再好,也会在她人心中留下一丝裂痕,而声誉二字,对于一家医馆而言,无疑是最为重要的。

  医馆闭门之后,伤员互相搀扶着,将身上挂彩的部分进行包扎处理,堂里被砸坏弄乱的东西也要一一归位,而被人丢在地上随意践踏过的药品也要一一收捡起来。

  其中大部分已经被人用脚碾碎一地,不能再使用,少许尚且完好的,也沾染上许多尘土,需要重新处理,有的无法重新处理后再用的,也只能抛弃。

  陆秋白看着这样一副乱象,想要做些什么,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除了帮忙收拾一下残局,她暂且没有任何身份可以帮悬济堂洗刷污名,口说无凭,她也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那些人说的全都是假话。

  虽已经高中状元,但如今她还尚未分官,既非官身,更无立场去调查此事的起因和详情。

  往日里受过悬济堂恩惠的人此刻都变得缄默,毕竟悬济堂医师这么多,她们谁能打包票里面的每一个医师都绝无污点?

  况且又如何能以她们个人的经历,去断定这些被误诊耽搁了病情的人就一定是在说谎呢?

  陆秋白努力让自己纷乱的思绪冷静下来,开始细想此事的发展细况。

  站在悬济堂的立场上,最大的可能就是有什么人刻意针对,譬如同行,譬如与医馆有仇之人。

  想到同行这一点,陆秋白不由得记起初回京城时一时火热的仁善堂,当初正因新开,收购药材的力度又十分大,那时不少人都往那家医馆卖过药材,当时缺钱的她也不例外。

  当然,除此之外也不排除另外的可能,那就是悬济堂的确出了内鬼,她们其中确实有人在外行医不端,误人性命,只是姜林不清楚其中实情。

  陆秋白细细思量,还有第三种可能,那就是悬济堂无人行此不端之事,而那些闹事的人也并非全部都在说谎,虽然那些人拿不出悬济堂加害她们的确切证据,但因用药错误被耽搁的病人却是真的。

  她们敢真的告上官府,官府必然会派人去查实这些人的身份和情况,一人两人尚且容易作假,这么多人同时发难,虽然事发有蹊跷,但其中又未必没有夹着几分真。

  正是因为真真假假,才最容易扰乱人心。

  不过未等她思量出一个明确的结果,就已经有人迫不及待上门,试图雪中送炭,“救人于水火”。

  这厢姜林才一脚踏入医堂,眼神刚与留在馆里和众人收拾残局的陆秋白碰上,二人还没来得及说上话,对对信息,就有人从身后将她叫住。

  来人乘坐马车,掀开一角车帘将她叫住。

  姜林回头看去,那马车上雕刻着繁复的貔貅,车帘随着被放下的动作摆动,隐约闪烁着微微金光,虽然认不出来车架的材质,但一眼望去,就能使人感知到马车主人身份和家世的不凡。